第三十二章

姜舒被叫到正堂议事时,就看到姜恪眼眶深陷,面容憔悴,仿佛一夕之间苍老了十岁。

今日一早上来了三批信使,带来三条信息。

一是密阳被夺,秦刺史落马而亡,二是昭南县传信,匈奴五千骑兵攻打坞堡,三是荀凌来信,匈奴在白兰陉增兵两万,与郡军对峙,随时可能开战。

三个消息说完,堂内寂然无声。

说是三个消息,其实整个串联起来就是匈奴的一个攻城侵略之策。

先破密阳,再下昭南,然后前后夹击拿下白兰陉,待到荀凌大军溃败,攻克燕峤、入驻昔日王城就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其实当初天子下令迁都之时,留守巽阳的官员便有了这一天迟早会到来的准备。

但当真的听说兴郡失陷的消息,听闻郇州刺史已长辞人世,整个郇州就只剩下燕峤一郡孤立无援的时候,众人依旧感到一股深深的无力感弥漫身心脾肺。

“密阳为何会被攻破?”安静许久后,姜舒打破沉默问。

纵使他早就猜到了这件事,但依然想不明白在物资足够又有援军的情况下,密阳为什么会被攻破。

他的疑问也是在场众人的疑问。

姜恪叹了口气,缓缓道:“因秦刺史坚壁不出,匈奴用计在城下叫骂挑战,引起军队激愤,而在雍州援军出城应战之时,却又屡次假装不敌攻势而撤兵,以此搅浑视线、疲惫大军士气。

“数日前,匈奴军故技重施,在两军对战之际再次佯装落败溃逃,秦刺史本欲立即回城守卫,然其部下将领田玮贪功冒进,贸然率八千兵卒前去追击,结果正中匈奴之计,在永峡关被匈奴大军埋伏,几乎是全军覆没。

“秦刺史知晓此事,立即带领雍州军前去救援,也大为受损,秦刺史更是在撤兵途中身亡,致使密阳被占领,兴郡彻底陷落。”

“田玮,又是此人!”姜显听得眉头直皱起,愤慨道:“端门之战失利便是因其好大喜功,守着盛县,还妄图出兵夺回西竹,结果反倒因此失了端门,已有过一次失败,却还不吸取教训,如今又害得大军溃败,无数军士死于荒野,连秦刺史也……此人果真是一大祸患!”

其他人也是同样看法,分明已经判断失误过一次,却还对匈奴诡计毫无戒心,使得原本可以安然度过的一次劫难,最后落得个全军覆没的下场,这远比大战本身的失败更令人愤恨痛心。

姜舒默不作声,听着姜恪口中可以称之为荒唐的失城原因,心中忽然有些迷茫。

本以为有了物资,又等到了援军,密阳至少可以撑到秋收以后,再坚持一阵,耗得匈奴无功而返亦有可能,然而没想到在这种情况下,密阳依然被攻破了。

仅仅,只比它原本时间线上破城的时间多支撑了一个月而已。

为什么会这样?

难道这些既定的剧情注定都要发生吗?

一时间,姜舒感到心绪慌乱无比。

如果之前所做的努力都没有用,那他会不会也阻止不了巽阳被攻破的命运?

他真的可以在匈奴刀下保全姜家吗?

正当思绪混乱之时,倏然间四个字落入他的脑海中。

——大势所趋。

想到这,姜舒不禁阖起了眼。

对啊,他的大纲上不就是这么设定的吗?

匈奴蓄力多年,广积余粮,兵强马壮,正是强盛之时,魏室却是堕落腐败已久,听到兴郡三县陷落,朝廷之中甚至都无人想着要出军抵抗,反倒以极快的速度通过了移都南下的政策,这是何等羸弱不堪的政权。

这样的政权早已无力维持国家运转,魏国本就已经到了分崩离析的时候。

因此,即便密阳之战没有田玮,没有此次的失误溃败,匈奴若真不计损耗大军压阵,兴郡也迟早会被攻破,此乃天下大势!

天下大势之所趋,非人力之所能移也。

可难道就因为大势难改,巽阳就不守了吗?

——当然要守。

姜舒坚定地回复自己,正如他当初所言,天下将乱,逃去哪里都不得安稳,与其四处流亡,不如留在巽阳搏得一线生机。

更何况他的亲朋好友都在此地,种下的红薯、辣椒也都还未收获,即便前途再难,他也要尽全力一试。

姜恪亦是同样态度,或许他就从没想过要放弃,经过最初听闻消息的震惊、愤懑与悲痛后,很快便调整了情绪,召集众人给出对策。

“不论如何,昭南县决不容有失。”姜恪安排道:“仓曹与金曹需尽快备好送往昭南的军资粮秣,兵曹集中所有郡兵,今日即刻出发支援昭南县。”

得到命令的几人立即起身:“遵府君命令。”

·

议事结束后,姜舒单独留了下来。

支援坞堡的物资粮秣,他两日前就已清点完毕,因此并不着急回去主持曹内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