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对比
净西行动在靖西并没有消停,不过作为净西行动的始发地和核心地域,封日城辖区内却已经先一步开始收尾了,和封日城辖区外其它地方愈演愈烈的情况截然相反。
原因也简单,封日城这边是沈浩亲自在抓,而且是情报先行提前布控,然后统一抓人,根本没有给这些“大人物”半点反应的时间。之后的株连也是动作迅速毫不拖泥带水,八成以上的株连都没有来得及跑掉,漏网之人也在后面的日子里被海捕文书撵得无处藏身纷纷归案。
人犯差不多被拿完了,都关在地牢,外面自然就没有多少哭爹喊娘的抓捕戏码了。街面上路人除了时不时路过高门红墙时看到门上的封条会撇撇嘴之外,日子还是该怎么过还怎么过。
对一般老百姓而言遭殃的都是“大人物”,和他们距离太远,就连茶余饭后闲话两句都觉得不接地气,还没有隔壁张寡妇家的事儿来劲。
而相比虽然激荡却又飞快平静的封日城,靖西的其它地方可就复杂太多了。
首先除封日城外靖西的其它地方也有很多参与了白江流域向南面蛮族大宗走私严管物资的情况,恶劣程度一点不比封日城里发生的逊色。可这些案犯并没有被第一时间布控也没有在第一时间就被抓起来。甚至封日城那边的消息度传遍靖西了,这些人都还安然无事,有大把的时间盘算、抱团、撇清、求助……
逃跑?那是下下策,要不是走投无路谁愿意跑路?
再说了敢干大宗走私亏国饱私的勾当绝对配得上“大人物”自居,脚下关系网错综复杂,特别是到手的银子谁不是左手进右手出,兜一个圈子肥一群人?如今老子要是遭了秧谁也别想跑!
甚至玄清卫本身也是经不起敲打的。往日里虽然和地方上接触不多,可玄清卫的招牌还是能招来苍蝇的,一来二去说不定哪天就成了人家关系网上的一环,如今想要铁面无私那也要自身够硬才行啊。
所以用一地鸡毛来形容靖西境内除了封日城以外的地方就很贴切。
而且这种情况随着靖西这边有意无意的披露出更多在白江山查获的走私船的讯息,已经开始朝着国朝内其它地方扩散。
一如最开始沈浩估计的那样,白江上那么大的运量,不可能只有靖西一地,别的地方也跑不了。
只不过沈浩完全没想到情况会在各地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玄清卫什么时候这么无力了?还跟地方上扯起皮来了?
不懂。
不过沈浩手里却是没别人唱戏的空间。他之前就直接对封日城主事官谢友林表过态,走私案按理说的确是不归玄清卫办理的,但涉及到蛮族就不一样了,这也是沈浩能够说动上面展开净西行动的根本原因。这些过时效的秘密吴长河更先知道,谢友林知道也无妨。
因为涉及到给蛮族走私管控物资性质就大不一样了,说是资敌叛国都不为过,而这种案子玄清卫是有权力独立侦办并全程处理的,不需要通过地方衙门和律法程序。
从这一点看玄清卫的权力的确滔天,也正是如此才被很多人诟病。
第一批被抓来的人犯已经把肚子里该说的话吐干净了,接下来沈浩请示过姜成之后就是直接走了律法程序,所有直接参与到这一系列案件中的主犯一律按私通敌国论处,腰斩,诛三族。从犯罪降一等,腰斩,不株连家人。
一切程序在玄清卫的手里都飞快简化,卷宗上只要证据确凿又拿到口供就直接让犯人画押就是,过堂对质之类的程序根本就不需要,所以镇抚使衙门的令条下来之后当夜成捆的卷宗就被盖上了“结案”的印戳。
结案就意味着卷宗上的名字彻底成了人名,不再具有代表个体生命的用处。
当夜,四千九百一十二人在玄清卫的大牢里被秘密处决,按照镇抚使衙门令条上的“腰斩”一点敷衍都不存在,完完全全的让你一刀两断足足痛够一个时辰才会咽气。震天响的惨叫声让各卫所周围的居民胆战心惊的同时也暗道:难怪这边的房子这么便宜。
第二天天不亮拉尸首的板车队从地牢里出来的时候都背心一片冰凉,感觉在屠宰场里转了一圈,屠宰人的那种。
这是镇抚使衙门的要求,这次案子里所有的案犯都不允许公开处刑只能秘密处决。
也合理,毕竟要是老百姓知道了那些平日里耀武扬威的“大人物”原来暗地里干着亏国饱私的无耻勾当指不定被刺激成什么样呢。这对于国朝的根基来说无益处,所以最好就让这些害群之马死得悄无声息。
当沈浩将人犯处决完毕,开始家产抄没的时候,封日城这边的情况汇报也飞速的传到了靖西镇抚使衙门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