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7章 困局
五月下旬,这是一个热情似火的季节。
随着吏部尚书出现空缺,关于新任吏部尚书人选的小道消息不断,一时传言是户部尚书林晧然,一时又信誓旦旦地说是吏部左侍郎高拱,一时又变成刑部尚书黄光升。
这些猜测其实还算是靠谱,却是有人异想天开地说由当朝首辅徐阶兼任吏部尚书。
虽然阁臣兼任六部尚书并不少见,但堂堂当朝首辅还兼着吏部尚书,这却是有明以来没有出现过的事情,有些脑子的人都不会往这方面联想。
只是京城的百姓便是如此,听风便是雨,对此事还聊得津津有味,认为吏部尚书就应该由当朝首辅徐阶兼任。
京城的百姓都尚且如此关注这个事情,官场自然更加不得安宁。
除了顺天府衙坐落在城北外,京城的中央衙门都集中在东江米巷和西江米巷。官员间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一些闲散的官员更是频频往来,却是不断打听着各方的动静。
户部衙门,正堂签押房,角落处的冰块正在慢慢地消融。
身穿一品官服的林晧然坐在案前处理着事务,虽然身处于朝堂动荡的波澜中,但他是一个责任心很强的人,对于手上的事务却是一点都不含糊,认真地管理着这个王朝的财政。
这个腐朽的王朝的症结并不在于由谁来担任吏部尚书,而是如何解决大明糟糕的财政问题,如何解决越来越多百姓流离失所的社会现象。
纵使他已经设法多处开源,但面对着军费、宗藩禄米和工程开支这三座大山,亦是生起一种欲壑难填的无力感。
现如今,太仆寺和光禄寺的存银已经被搬空,大明已经数次出现“均派加赋于全国”的加税行径,但财政仍旧是入不敷出。
夏粮和秋粮可谓是大明财政的长江和黄河,按说这么大笔项的收入足以能够令到户部太仓瞬间变得充盈起来,只是到了现如今仅仅只能填几个窟窿。
时人总结得颇有道理:私家日富,公室日贫,国匮民穷,病实在此。
林晧然看着全国夏粮的汇总情况,跟着往年相比,夏粮继续出现了下降。哪怕他早已经练就喜怒不形于色,亦是不由得重重地叹息一声。
这开支项固然存在问题,特别是摊上一个喜欢修承天皇宫和道家建筑的皇帝,但更大的症结还是第一大税种粮税收入的继续下滑。
跟着后面那个朝代相比,明朝的粮税收人家差了一大截。这里固然有人口和开拓的因素,但更直接体现在田亩的数量上,很多地方豪绅选择了匿田逃税和公然抗税,能缴八成粮税的县都已经是好的了。
虽然这些年确实出现很多弃田而逃的流民,但能够匿田和抗税的更多是地方豪绅,这些人已然是大明财政收入的大蛆虫。
刁民册原本能够比较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但以徐阶为首的地主阶层已然不希望如此,他们一面继续忧国忧民,另一面却是过着滋润的日子。
面对着这种种症结和不公的现象,他却是越来越感觉到这个腐朽的王朝光靠刁民册仍然远远不够,却是需要一把猛火焚烧。
“师兄,刚刚得到消息:刑部尚书黄光升到内阁了!”杨富田从外面匆匆地走了进来,脸色显得凝重地说道。
林晧然的脸色恢复如常,却是头亦不抬地继续处理文书道:“云南司的事务搞定了?”
“嗨……云南司就那点粮税,我早就搞定了!”杨富田跟林晧然的交情很是深厚,显得不以为然地回应道。
林晧然却是苦涩一笑,知道这十三省的粮税的收入确实是差若天壤,亦难怪大明会主动放弃交趾和济州岛。出于财政的考量,朝廷确实不能过于执着于版图。
“师兄,高拱昨晚没有赴你的约,他是不是有意争夺吏部尚书?”杨富田在椅子上坐下,显得好奇地询问道。
林晧然面对这个问题,显得不动声色地回应道:“在这个朝堂中,不是人人都跟咱们老师尹台那般能够谦让,谁有机会不想上位?礼部尚书的位置给高仪截了胡,现在有着冲击吏部尚书位置的机会,是你也要得往那个位置冲上一冲!”
话说得轻松自然,但他的心理却还是有几分失望,高拱这个人终究过于自我为中心,亦无怪乎会先后败于徐阶和张居正。
“师兄,虽然本朝已经打破吏部左侍郎不接任吏部尚书的传统,但高拱并不像郭朴那般受宠,怕是争夺吏部尚书的机会不大吧?”杨富田的眉头微微地蹙起,却是抛出另一个方案道:“他与其争这个够不着的吏部尚书,还不如帮你争吏部尚书,再由他来接任户部尚书呢!”
林晧然将手上的笔放下,却是淡淡地笑道:“如果我真的上位吏部尚书,那么高拱就更没有可能接任户部尚书,徐阶那边怎么可能一点好处都不捞!”顿了顿,又是进行补充道:“现在皇上不像当年那般痴迷于弄权,吏部尚书的人选的话语权其实更多还是在徐阶那里,哪可能什么好处都由我们这些边缘人来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