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第2/2页)

文景逸自叹弗如,心中感念,有的人,生来就是来改变这个世界的,来给这个世界的人希望的。

“他们说你是神仙下凡,神仙都像你这般心善吗?”

“文大哥,子不语怪力乱神。”

文景逸笑笑,不再说话,默默的低头看处理公务。

府试举行得很顺利,场景和谢继宁自己的曾经的府试没有什么区别,只是上面坐的人由邹和换成了谢继宁自己,被问的人换成了问人的。

府试结束之后,谢继宁设了一个宴会,邀请这些童生参加,随便将这些童生的就业也定下,有意愿的都先参加培训班,谢继宁亲自讲课,先讲农学,再讲经济,将自己的理念倾囊相授。

这些童生多数是年纪尚轻,观念尚未定型,加上谢继宁是状元,让人信服,所以很快就被谢继宁给收服了,打定主意下去,下到乡间去。

谢继宁这一个培训班众人瞩目,牵动了整个宁州有见识的人的心,宁州的几大个老的大的家族都时刻观关注这件事。

能读书,能参加考试的多半都是家境尚可的,因为这是谢继宁上任以来的举办的第一场考试,各大家族都下场。

郑家、陈家、钱家、黄家、赵家、孙家等都有子弟下场考试,这些都是宁州的大族,甚至几家都建得有土堡,族里不仅仅有山林土地,还有商铺。

像钱家就是木材商人,宁州的山林里的木材通过水路放排,然后运输到福州,又由福州运往江浙一带,更有甚者,运往京城。

郑家是海商,家财万贯,在谢继宁从郑家购买嘉盈的嫁妆之后,郑家就一直和谢继宁有联系,和谢继宁身边的几个管事的关系颇好。

陈家便是陈家堡,谢继宁曾经拜访过他家,如今陈家有两个子弟是县丞,一是宁德县的陈骏,二是寿宁县的陈远。

陈骏更是谢继宁所提拔,所以整个陈家是最先投靠谢继宁的,其他的各家都还在观望的时候,陈氏对谢继宁的政令坚决执行,半点折扣不都不打。

其他的都有茶商,盐商,药材商人,这些大族盘踞在地方上,族里有务农的,经商的,专门读书可见的,都有不同的分工,互相支援,互通有无,结成了根深蒂固的势力网。

谢继宁把和这些童生沟通的内容当做培训,但是宁州上下都认为谢继宁在讲学,在表达自己的为政思想。

这些童生听完谢继宁的讲学回家,家中之人都赶紧问询。

郑家有两个童生,一个年方十八,一个十九,一回到郑家集,就听大嫡长房的郑承荣来请去见面。

“侄儿拜见叔叔,”郑大方,郑大余两个人恭恭敬敬的朝着坐在上方的郑承荣行礼。

“你们两都坐下陪我喝杯茶,仔细和我说说,谢大人给你们讲学,讲了些什么。”

“三叔,谢大人给我们讲了农学……”

叔侄三人从白天说到晚上,晚上点起蜡烛说,将谢继宁讲的要大家到乡里去,去采风,去了解地方,去给扫盲,去开办义学等等这些都说了出来,毕竟谢知州说过,可以和家人说,不需要隐瞒。

说的人越说越兴奋,听的人更是颇有感触,“谢知州竟然如此大才,如此野心,历来政令都是只到乡间,都由乡绅大族把控,没想到这知州竟然想出了让你们下去。”

“三叔,谢大哥说得对,大丈夫应该为民做主,不怕困难,宁州是我们的家乡,是我们的根,宁州有各种不足,所以需要我们去努力,去改变他。”

郑承荣见两个侄子一脸敬佩的说起谢继宁,“你们两不想回福州了吗?你们回来是为了科举考试来的,你们沉淀多年,族里商量是要你们一鼓作气的科举的,怎么你们想留下了吗?”

两人对视一眼,坚定的说道:“考试自然要考的,但我们从小关在书斋念书,不识五谷,不懂农事,不懂人情,一切都是纸上谈兵,我们想沉淀一二,三叔成全。”

说完,两人忐忑不安的看着郑承荣,郑承荣道:“你们自己和你们爹娘说,我没有意见。”

“三叔,你多帮侄儿美言几句,侄儿感激不尽。”

“是啊,!三叔,之前过年我爹爹给我送了一个难得的摆件,我这就给三叔送来。”

经不住两个小辈的痴缠,郑承荣答应帮忙美言几句,绝口不提自己打算长住宁州,方便注意知州府的动向。

这样的场景不仅仅出现在郑家一家,其他家也都出现,毕竟这些人听谢继宁,文景逸讲学讲了快一个月,一定能听出一些东西,方便大家揣摩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