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楚溪客抱着舆图看了一整天,终于让他找到了第三条路。
“不回长安,也不打算困死在这里, 我们去平川折冲府,去开辟一番新天地!”
所谓“折冲府”就是朝廷设在各地的屯兵处, 平川折冲府便是贺兰氏所领的平川军的大本营, 因此时常用“平川”来代指。
贺兰康挑了挑眉,这个方案他一早就跟姜纾说过,却被姜纾否了。
原因很简单,平川折冲府位置偏远, 土地贫瘠,商贸不兴, 再往北,除了贺兰山就是千里戈壁, 军中用粮都要靠朝廷供应,实在很难有好的发展。
“可以种棉花。”楚溪客笃定地说。
所谓“棉花”是后世的叫法, 时人多称“草棉”,为的就是与“木棉”做区分。这个时代草棉已经传入了边疆各处, 只是一直没有向中原地区推广。
楚溪客在地理课上学过,西北地区昼夜温差大, 光照充足, 刚好适合棉花生长。再说了,后世种花家不是还有优秀的新疆棉做榜样么,还怕种不出来咋地?
“棉花浑身是宝,棉絮可以纺成棉线做衣服, 还能弹成棉毡填充被面, 直接做棉袄棉裤, 比丝绵还要保暖。
“棉籽可以榨油,虽说没有豆油好,但要比动物油便宜许多;棉杆还能留着生火做饭,或冬日取暖。”
楚溪客顿了一下,开心道:“多余的棉籽油和棉衣、棉被可以卖给关外的突厥部落以及羁縻州的各部族,不用担心他们不敢和咱们交易,反正他们也不会听朝廷的话。”
贺兰康朗声笑道:“这话不假。不过,若真依你所说不种粮食改种棉花,数十万将士的粮草如何解决?”
楚溪客嘿嘿一笑:“有了棉花就有了小钱钱,还怕买不到粮食吗?”
姜纾一怔:“你的意思是,种了棉花卖出去,再从其他州买粮食?”
“是不是傻?明明可以直接种粮食,为何还要拐着弯地四处买着吃?”贺兰康敲了敲楚溪客的脑门。
楚溪客捂着脑袋嘟囔:“这怎么是傻呢,明明叫利用有限的资源利益最大化……假设一亩地产粮两石有余,就按三石算,依着如今的物价,一石四贯钱,一亩地悉数卖出的话就是十二贯。
“棉花亩产四百斤,长安地界没人卖,我只听说关外一斤三十文不止,比粟米还贵。更何况,若加工成棉衣、棉被可就不止这个数了,具体可以参考丝绵做的衣裳。”
楚溪客说着,朝楚云和一指:“阿兄这件夹绵的马甲,十贯钱可买得到?”
楚云和愣愣道:“丝绵不易得,向来价贵。”
楚溪客眨了下眼:“草棉中原没人种植,若我们能成功栽培,便是有价无市,到时候一件卖多少,还不是咱们说了算?”
楚云和一拍大腿:“我听懂了!崽儿的意思是用买棉花的钱去买粮食,相当于一亩地换来十倍、百倍的粮食!”
楚溪客笑眯眯地点点头。
楚云和笑道:“这么一说,还挺划算。”
在场之人纷纷怔然,这买卖确实划算啊,为啥没听说有人借此发财?
实际上,不是没有,而是他们不知道。
不怪他们没有商业头脑,主要是这个时代粮食产量低、交通不发达、经商不被鼓励等种种因素造就了这个时代士人阶层固化的思维模式——种粮、囤粮,以备不时之需。
很少有人敢于耕种大面积的经济作物用来交易,转而再去买粮食,一来没必要,二来官僚清贵们多多少少有些看不起这种所谓的“商贾勾当”。
话说回来,楚溪客并不认为平川折冲府就一块良田都找不到,毕竟是被后世称为“塞上江南”的地方,大片的湿地和冲积扇平原,别说种粟米和大麦,就算撒下一片稻种都能长得郁郁葱葱!
楚溪客甚至忍不住在想,回头让人去传说中的“占城”薅几棵禾苗回来,没准一不小心就能把“占城稻”给研究出来呢!
再不济,他还能重操旧业,卖烧烤!指不定三五年后,楚记小烧烤就能开到当年霍去病打下的狼居胥山去呢!
楚溪客非常乐观地想着。
姜纾提出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就算可以买粮食,去哪里买,如何运输,怎样防止朝廷从中作梗,你可曾想过?”
楚溪客一摊手:“我只是一个阅历浅薄的后生崽,这么重大的问题就交给阿爹阿娘去想吧!”
姜纾失笑:“既然你已经考虑清楚了,那就去平川军吧!”
家长发话,一锤定音。
***
接下来,就是繁忙的准备工作了。
今上不会昏迷太久,为了防止他醒来后派兵追击,楚记一行人需要以最快的速度赶往平川。
这种时候,就用到贺兰康的排兵布阵能力了。
他把人分成了三拨。
第一拨是数名斥候,率先赶往平川安排接待事宜;第二拨是上千名平川军,护送楚记数百员工和猫猫狗狗随后出发;第三拨则是数百平川军精卫,这次他们押送的是一年来楚溪客赚到的大把银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