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姜纾并不是被楚溪客的豪言壮语打动的,而是和三省六部再三讨论后做出的决定。

当然, 要说一点没受到楚溪客的影响,那是不可能的。不仅姜纾, 王城的所有人都因为楚溪客的乐观、勤勉和朝气蓬勃而深受鼓舞, 虽然辛苦,却觉得前程一片光明。

总之,楚溪客的建城计划顺利通过啦!

对于他们这个年轻的团队来说,最大的优势就是不需要进行情绪内耗, 也没人中饱私囊拉后腿,即便偶有争论也是为了把事情做得更好。

因此, 只需要埋头苦干就好。

第一步是修路,先修城中, 再修城外。

楚溪客的打算是,把平川城到三关口的道路整体加宽、夯实, 方便外来的货物、商队行走。

他曾考虑过要不要像很多基建小说里写的那样,修成水泥路, 做计划的时候突然想起了之前在工地搬砖的经历。

是的,楚溪客为了筹学费, 在工地搬过砖。

工头和工人们都很照顾他, 楚溪客也喜欢听他们聊天。其中有一个年轻小伙子,总是一边干活一边听网络小说。还有一个上了年纪的工友,一边蹭听一边吐槽。

工友说,普通的水泥路面在古代其实很不实用, 因为强度不够, 日日风吹雨淋过马车, 没两年就会磨损得厉害,一旦开裂那就不是一条两条的裂缝了,而是沟沟坎坎许多条啊!

其实,不只古代,就连现代的水泥路寿命也不长,橡胶轮胎走在上面都颠簸得厉害。更何况古代的马车都是木制车轮,跑在沟沟壑壑的破路上,可想而知有多酸爽。

听了工友的话,楚溪客还特意查了查资料,发现最适合古代跑马的还是古代的“三合土”。

用三合土修建的城墙,跨越千年还能屹立不倒,可见专家形容三合土“其坚如石”一点都不夸张。

三合土路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阴天下雨的时候,万一道路泥泞,形成沟壑,可以直接填充砂石,不会影响出行。

最重要的是,调配三合土只需要用到石灰、砂石、黄土,再加上糯米浆黏合剂……非、常、省、钱!

所以,楚溪客果断选择了用三合土修路。

不过,他还是打算把水泥研究出来,铺在土路两侧,当做人行道,这样行人和车马就可以分流,不仅安全,还能提高效率。

水泥还有两个很重要的用途——浇灌城墙、铺设排水沟。

楚溪客虽然壮着胆子决定把平川城建成一座商贸城,但还是想着把城墙与口兮口湍口√。修得高高的,用松木做骨,浇灌混凝土,越结实越好。万一被红眼病觊觎,他就储备足够的粮食,把城门一关,熬死他们。

至于排水沟,可以说是城市的“肺管子”了,如果排污管道修得不好,城市人口又急剧扩张的话,用不了几十年就会臭气熏天,被迫搬迁。

至于水泥和混凝土的配方,也是楚溪客在工地学的。

起初他搬了两天砖,工头看他做事踏实,不偷懒也不耍滑头,就让他去看着搅拌机了。楚溪客因此记下了土法制水泥的方子和混凝土的最佳比例。

他只需要把水泥配方和修路计划交给姜纾和钟离东曦,剩下的事就不用管了。

第二步,就是盖房子,包括商铺和民居。

当地富户大多用木料搭建木石结构的挑檐楼,好看是好看,但密封性差,一旦刮沙尘暴全家都要跟着吃土。

寻常人家多是平顶的土坯房,结实又防风,唯一的缺点是容易掉土,就算用米浆刷了也不好使,有时候吃着饭屋顶就有可能掉一块土……

楚溪客思来想去,觉得还是砖房好。

不是王城用的那种死贵死贵的青砖,而是工艺比较简单、用料也比较便宜的红砖。

楚溪客刚好知道怎么烧。

没错,这也是他在工地干活时听老师傅说的。工期结束后,他还带着桑桑去参观砖窑来着。

当初他在工地干活时,脸上脖子上的皮肤晒得硬生生蜕掉一层,手上和脚上的水泡磨破了又长出新的,每天又疼又辛苦,如果不是天生乐观有韧性,他八成坚持不下来。

而现在,这些曾经觉得很辛苦的经历,都成了帮助他迈向更快更远处的基石。

楚溪客满怀感恩之心地写下了红砖的烧制方法。

姜纾却摇了摇头:“黏土需要阴干才能烧制,工期很长。”

“这个不需要,阿爹您看,给到足够的高温,出窑后再用凉水冷却就好。顺利的话,六天就能出一窑。”

缺点就是,红砖不如千锤百炼烧出来的青砖结实持久,但总归比土坯好很多,盖民房足够了。

姜纾无奈道:“你这里写的用石炭烧,自然快了,但石炭须得从云州或凉州运过来,且不说石炭的进价,光是运费就不是一个小数目,用来烧砖造价未免太过高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