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第2/3页)

虽然一张学生卡只能用一次,但是平日里的油盐酱醋啥不是钱,里打外出当真能剩下不少了。

这还不算完。

楚溪客还说了,若是外郭的村户,有三个以上的孩童读书,优先安排搬入城内居住;倘若原本就住在城内,家中大人符合条件的可安排进楚记或棉纺厂工作。

相反,若有人原本就在官办工厂上班,却不让家里的孩子上学,呵呵,懂得都懂。

有了这出连环计,平川境内的孩童有一个算一个,全都去上学了。

虽然一些百姓起初老大不情愿,但真正看着孩子们穿着整洁的校服,唱着嘹亮的校歌,精神抖擞地进出学堂,到底是欣慰的。

楚溪客并没有强迫每个孩子都去学四书五经——毕竟他自己都不咋能学会,而是在五经学堂之外又设置了技能学院。

年龄大一些的少年,或者家里希望孩子尽早学一门手艺的,就送进了技能学院。

就像黄丁班的同窗们当初所期盼的那样,平川境内的所有学堂和学院不是按家世分班,也不是按成绩,全凭专业划分和个人意愿。

正式开学那日,黄瑜险些落泪。

当初在长安太学,楚溪客跟同窗们说这些的时候,他还以为要很久很久才能实现,没想到,这么快就亲眼看到了。

其中,还有几位同窗成了学堂的先生。

他们的平川王殿下,从未让身边的人失望过。

***

哈桑坎穆尔来了。

这位高大英俊的青年人,曾经以护卫的身份陪同勃律小王子来到平川。那时候他的国家贫穷得连春播的麦种都买不起。

关键时刻,是楚溪客拉了他一把,送给了他面条机和榨油机,还有珍贵的配方。

对方也不遗余力地履行着这份盟约,凡是经过坎巨提的大昭商队都会得到最高的礼遇。

坎巨提每年都会派使者前往平川,送来楚溪客需要的种子或植物。

这一次,是哈桑将军亲自带队。

哈桑面貌英武,笑得却有些腼腆:“我王收到了殿下的书信,非常感激您的慷慨,让我亲自送孩童们过来。”

不久前,楚溪客给坎巨提的国王送去书信,介绍了平川学堂的情况,并主动提出了“留学生派遣计划”。

说到底,也是为了巩固盟友关系,并且培养对彼此更为友好的下一代。

眼下,楚溪客看着哈桑身后区区几十名孩童,疑惑道:“贵国国主的回信中说,会把坎巨提未满十岁的孩子都送来,这是又改主意了?”

哈桑摇摇头:“这就是全部了。”

坎巨提本就是个小国,依山而建,土地贫瘠,还总被周边各国欺负,孩子们能顺利出生并活到成年很不容易。

楚溪客想到这一点,面露悲伤。

哈桑却豁达一笑,说:“有了殿下所赠的面条机和榨油机,妇人和孩童不必跟着军队去打仗,留在家里也能榨油、轧面条卖给来往的商队,不愁穿衣和吃饭,活下来的孩童比之前多很多了。”

楚溪客释然一笑:“这就很好。”

哈桑也轻声说:“会越来越好的。”

他挥了挥手,让人从车上抬下一卷厚实的羊绒毯:“这是这些孩童的家人联手为殿下编织而成,感谢您对他们的照顾,希望殿下不要嫌弃。”

这条羊绒毯宽大而柔软,没有华丽的花纹,而且是一块块拼凑而成的,一看就是出自不同的人之手。

说实话,不是那么精致,也没有用特别名贵的绒毛或染料,但已经是坎巨提的百姓们能够拿出的最好的东西了。

楚溪客感念对方的用心,于是当着哈桑的面对身后的侍从说:“铺到我寝殿吧,给王妃一个惊喜。”

哈桑暗自松了口气,有些感动,也有些感激。

第二天,楚溪客休沐。

他原本想亲自带哈桑参观一下学堂,结果第二天他没下来床,陪同的人就换成钟离东曦了。

嗯,就是这么“凑巧”。

第三天的安排是参观棉纺厂和麻山药基地,不料还没出门,哈桑的部下就一脸惊慌地找来了。

“吐蕃军队攻打坎巨提,王飞鸽传书让将军速归!”

哈桑顿时大惊,然而还是礼数周全地对楚溪客和钟离东曦说明了情况,准备提前告辞。

楚溪客拦下了他:“吐蕃有强兵和战甲,你这样回去无疑是羊入虎口。”

哈桑毅然道:“坎巨提的战士虽然没有坚硬的甲衣和健壮的战马,但我们不畏生死。”

“你们可以有。”楚溪客说。

哈桑一时没有反应过来。

“如果将军愿意,平川可以为你提供战甲和骏马,助你保住家园。”楚溪客把话说得更明白些。

哈桑却更惊讶了,直白地问:“殿下需要什么?”

楚溪客顿了一下,说:“将来有一天,倘若吐蕃的掠夺对象换成平川,我也希望能得到坎巨提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