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7章 四爷不熬夜(103)
◎清世宗谈公路◎
笑着, 闹着,好像日子一眨眼就过了。小孩长成大人, 而大人则渐渐年迈。
雍正十三年, 五十八岁的萧靖戴着新作的老花眼镜,捧起一本书,顿时觉得眼前的景象清晰很多, 奏折上的“恭请圣安”顿时顺眼了。眼镜在清朝不算跨时代的发明,原本就已经有了嘛!四爷本身也是一个眼镜控,甚至会换一个时辰就换一幅眼镜来佩戴!
现在皇上佩戴眼镜, 对镜框的要求只有三点——
轻便的, 不重的,摔到地上不容易碎。
原先内务府呈过玳瑁和象牙做的镜框,虽然又轻又漂亮, 但被皇上狠狠地发火, 说不许用这等动物制品。匠人们改进许久,终于研发出来纯钛框架和塑料框架的眼镜。
“钛矿是承德那边偶然发现的,也是运气。本来我想着,能做出来塑料框架的眼镜就很不错了。”萧靖跟张嫣讲起,“今年夏天好像越来越热了,咱们开车去承德避暑,不骑马了。”
张嫣兴致勃勃地说:“我记得要把墨镜捎带上!”
墨镜是皇上带起来的风潮, 主要是萧靖怕晒出来眼纹(其实老了谁都长纹)。在超大的眼镜框上面镶嵌茶色的镜片,瞅着别提多稀奇了。旁人不太懂,但跟着皇上照做就是了。
前朝和后宫很快掀起一阵墨镜风。
只是张嫣有点不理解,她用手比划了一下:“为什么墨镜特别大?比老花镜的要大那么多?”皇上画的墨镜设计图太夸张了, 一下子把大半张脸都挡住。
“镜片大了, 就显得脸小嘛!”萧靖很有心得, 他把墨镜架在鼻梁上面,抬起略显圆润的下巴,“你看我最近是不是脸小了?”
小张很认真
地看了三秒钟,实话实说:“我看您总说压力大,结果又胖了不少。”
萧靖:“……”
这个天真的是没法聊下去了。
和大的东西一对比,视觉上确实是容易显小。张嫣看懂了“大墨镜显小”的道理,她当即给自己配了好几副墨镜。她比皇上年轻几岁,视力好得很,没有老花眼和近视,能很清晰看到一百米以外的东西。
她闲暇时叮嘱茉雅奇和小灯泡:“一定要注意用眼,莫要像皇上那样把眼睛看坏了,如今离不了眼镜。”
戴眼镜是四爷年轻的时候就有的习惯,康熙爷还给儿子赏赐过眼镜。四爷幼时大抵学习十分有功,不乏挑灯夜战,长久以往,视力渐渐下滑。
“额娘,我都知道的,夜里从不看书。”茉雅奇乖乖地应了。
“不是不让你们夜读,只是要注意休息,而且夜间看书的光线要保证足够。”张嫣摸了摸女儿的手,对于要考科举的寒门子弟来说,这句话仿佛是“何不食肉糜”。但是皇帝的儿女又不用考状元,生活作息该怎么健康怎么来。
小灯泡若有所思:“我听闻好多地方通了电网,皇上专门在各地开设图书馆。不仅有藏书,还有电灯,让学子在馆内读书。”
图书馆是打破知识垄断的一种方法,在大清供养一个读书人还是很费钱的。官办的图书馆藏书颇丰,不仅有四书五经,还有皇家贡献出来的许多古籍的印刷版本。
谁家的藏书有皇帝家里的多?
就算是大户人家,也不敢拍着胸口说自己家的库藏堪比皇室。更何况清朝以弓马建天下,好些八旗老爷的老祖宗都是在草原上混着的,哪里有多少文书古籍传承!
康熙爷好学,宫中收藏了大量著作,更不乏前明时候的藏书。等到萧靖当家的时候,他是更加开明的人,下令让图书馆内不仅有前朝的、当代的著作,更有许多洋人写的书,关于航海的、天文的、算数的,真是应有尽有。
源源不断的书籍被印刷出来,被收纳在各地的图书馆内。图书馆里面通了电线,点着电灯,读书的光线真是好极了,比点蜡烛看书不知道好上多少。而且最妙的是,皇上允许读书人在馆内抄书、借书,成千上万穷苦的读书人都感念皇上的仁德。
“承德那边也建了图书馆。”小灯泡品出来一些意思,“等到皇阿玛到承德避暑,恐怕当地的读书人都要在行宫附近大呼万岁。”
张嫣胆子很大地说:“别人夸的一两句好,那都是虚的,不足以骄傲。有许多事情,功在千秋,百年后依旧有益处,那才是真正的好事!”
建图书馆只是萧靖的初步计划,用以培养民间学习的风气。如果他告诉清朝人,后世的全国小孩都去上学,学费和杂费全部由国家负担,恐怕别人都当他是发烧烧坏了脑子!
“先把图书馆做好,做大。”萧靖曾经自言自语,“九年义务教育,恐怕是我孙子、曾孙那一代能做到的事情。”
==
皇上去承德避暑坐的旅途,计划坐的是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