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关于《包青天》小说

包拯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他在世时已经是妇孺皆知,有口皆碑,去世后更是号称“杲杲清名,万古不磨”,形成了奇特的包公文化。后人有诗云:“千古包家有陂泽,更无人说宋山河。”纵观中国历史,还没有哪一位官吏能像包公这样深入人心,赢得人们发自内心的尊敬和爱戴。

包拯少年老成,早在少年时期就胸怀大志,“公幼则挺然若成人,不为戏狎,长弥勖厉操守”,立志学习前贤,尽忠报国。他曾自述道:“生于草茅,早从宦学,尽信前书之载,窃慕古人之为,知事君行己之方,有竭忠死义之分,确以素守,期以勉循。”他待人处事严肃认真,在日后的仕宦生涯中一直秉承了这种端正持重的天性。

本书讲述的是包拯“早从宦学”时期的一段故事。我个人的写作习惯,动笔之前不写故事大纲,只是脑海中大概有个计划,当故事展开后,情节都是顺势而为。在原先的计划中,是要在一本书中写尽包拯一生,平分为四个部分:从父宦游、汴京科考、庐州尽孝及重入仕途。“宦游”在计划中就是重头戏,因为当时的包拯风华正茂,随父亲包令仪来到南京(河南商丘),而南京交通发达,学风浓厚,晏殊、范仲淹等名士执教于天下第一学府应天书院中,日后崛起于历史舞台的名臣如文彦博、张方平、宋祁兄弟都于这一段时期在书院读书,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势必有许多精彩故事发生。然而故事的复杂程度最终超过了作者本人的预期,仅是“宦游”一部分,便占据了一本大书的篇幅。为了不影响到后面的写作计划,只得忍痛终结于包父辞官回乡之处。但从根本上来说,本书是一个完全独立的故事,有可能会有续集,会在我完成手头的写作计划后再作决定。

最初在写作的时候,作者极想将包拯写成一个仪表潇洒、性情随意的公子,因遭逢变故才改变性格,如此更曲折,更富有戏剧冲突。然而经过反复考虑后,最终还是决定完整还原一个历史上最真实的包拯,以表示对这位青天的尊重。

小说中许多言语、观点,都是出自包拯本人的文稿、奏章。与包拯相关的亲朋好友,都是根据墓志及文献考据而来。情节中所涉及的茶税、交引、雕版印刷、活字印刷术等带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事物,在真实历史上的确发生于这一时期。个别案子为包拯真实经历,个别案子灵感得自《包龙图判百家公案》(明人安遇时编纂)。因故事背景宏大复杂,小说情节所涉及的历史常识会有重复交代。但要说明的是,本书是一本历史小说,必然有艺术加工的成分,请读者不要将其当成一本北宋历史论文集,勿以学究的眼光来看待。

书中的称呼呈现多样化,如称呼年轻时未入仕途的包拯,有人称“包衙内”,有人称“包公子”,也有人称“包小官”,有书面语,也有口语,根据说话者不同身份而有所差异。

特意有此段说明,是因为曾有读者指出小说《孔雀胆》中称呼混乱,如大理诸人称呼段功“信苴”,而梁王则称“段平章”。事实上,大理称呼首领均是“信苴”,有诸多史籍和出土墓碑为证。而“平章”是段功所接受的元朝封官,梁王与这位女婿并不和睦,却又畏惧他的实力,因而直接称呼官名最合情合理,这一点,一样有诸多史籍为证。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作者并不期待小说中所有的妙处都能被理解,但是请相信,作者在写作每一本书时都是全力以赴,说是呕心沥血也不为过。远离混乱,珍惜自我,珍惜每一部作品。

关于本书,再多谈一点小小的花絮——早在《包青天》动笔前,20世纪福斯电影公司(20th Century Fox)就已经先行预定买下电影版权。由于这一层关系,在写作过程中,尤其是在刻画人物的时候,我常常会不由自主地想象角色最终会由谁来演。之前曾有电影公司追问我个人最中意谁来演韩熙载和秦蒻兰,认真想了许久,脑子中也没有明确的概念,《包青天》也是如此,不过算是写作生活中的一点儿调剂吧。

在此,要特别感谢台北书展基金会和台湾好读出版社的牵线搭桥,他们在促进文学作品影像化方面付出了大量心血和努力,目光之远大,胸襟之开阔,着实令人钦佩。感谢福斯(FOX)的信任,在《包青天》尚未正式开始写作前就决定买下改编版权,我很荣幸,也期待凭借福斯(FOX)全球影响力的东风,能有越来越多的人喜爱中国历史和文化。感谢嘉莉、米琦、文晶及各位律师,为最终达成合作协议做了大量精细的工作。

《包青天》与之前出版的《鱼玄机》《韩熙载夜宴》《孔雀胆》《大唐游侠》《璇玑图》《斧声烛影》《大汉公主》《和氏璧》《明宫奇案》共同组成了作者正在构思创作的“中国古代大案探奇录系列丛书”。感谢杨瑞雪女士,感谢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肖启明社长、刘海涛先生及所有的工作人员。感谢读者长久以来的支持,你们是作者努力前行的最大动力,我爱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