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归乡(二)

丁文书漫无目的,在街上无聊踱步。黄昏时候,来到了吉庆街口一家茶馆前。

对丁文书来说,这家茶馆再熟悉不过了。从他小时候起,他便喜欢来这里玩。有时候听说茶馆里有唱戏唱大鼓的,更是连学堂也可以不上,一定要偷偷跑来听。茶馆老板待人亲切,和他见得多了,偶尔也不收他的钱。

想起幼年趣事,丁文书不禁一笑,不自主便走了进去。

这个时间段,茶馆正是生意兴隆的时候。西河口的男人们,劳累了一天,不约而同都来此消遣——这也是因为西河口实在没有别的娱乐方式了。

茶馆老板还是原来那位,只不过多年风霜,眉毛头发变得更苍白了些。丁文书上前作揖,老板认了他半天,方才想起来。

“哎呀呀,丁家少爷,总算回来了。回来就好,回来就好啊。来来来,快到里面坐。小二!快!给丁公子找个好位置!来,丁公子,你快里面请,外面太冷了。哎呀,什么钱不钱的,你刚回来,这次就当我请你了。下次,下次再说。”

谢过老板好意,丁文书跟随茶小二往屋里走。四下望去,茶馆生意实在太火爆,前排的好位置竟然座无虚席,有些人为了看戏更方便,不惜舍弃座位,直接蹲在了台下。茶小二一脸抱歉,赔笑让丁文书坐在后排。丁文书摆摆手,示意不用那么麻烦,随便坐就行了。茶小二这才松口气,请他稍候,茶水一会儿就好。

丁文书挑了个靠后的位置坐了下来。周围坐着的,有老有少,看穿着都是些干体力活的穷人百姓。丁文书这些年看书写字,眼睛不如以往好使了,看不清台上的人。好在今晚的主要节目是评书,只需要用耳朵听就好。台上说评书的瞎子已经一大把年纪,眼眶里没了眼球,多看几眼都让人心惊胆战,不如不看。

关于这瞎子,丁文书倒也略知一二。瞎子姓何,大概六十来岁,孑然一身,是个到处流浪的江湖卖艺人。在丁文书离家前的几年,何瞎子来到西河口,与茶馆老板合计一番,开始在西河口说书,从此便在此常住。丁文书当年也来听过他几段,与以前听的评书不同,瞎子说的书,颇有些趣味。他不仅把书里的故事说得好,还能将生活中的趣事结合起来,讲得妙趣横生;其次他机敏过人,嘴皮子利索,竟连书中不合理的地方,他也能胡编乱造、自创一套理论,解释地圆滑无比,令人佩服。

丁文书到的时候,瞎子正说得起劲。

“诸位!这人哪,有七情六欲。这六欲,说的是人的六个欲望,正应着人的六根。所谓六根不净,就是说人的欲望没有到头的那天。普天下,只有出家人清净了自己的六根,所以出家人都是无欲无求。再说这个七情,对应着人的七窍。双眼看到了,便想据为己有;双耳听到了,便动了凡心;两个鼻孔闻到了,嘴巴里的口水就流出来了。所以我们的老祖先孔圣人就劝我们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不该看的不要看,不该听的不要听,不该说的不要说——”

话还没说完,下面一声咳嗽。瞎子又接一句:“不该咳嗽的,别瞎咳。”台下哄堂大笑。

瞎子继续道:“但是话要分两头说。你我都是凡人,老天爷赐给我们眼睛鼻子耳朵,不能不用。有了眼睛,我们才知道羞耻,才知道要穿衣;有了耳朵,我们才听得到声音,能够和人说话;有了鼻子,我们才能闻得到气味,知道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哪个是香的,哪个是臭的。”

这个时候,台下隐隐发出些笑声。丁文书周围的人,也开始窃窃私语起来。

丁文书没搞清楚状况,四下里看了看。

身前的几个中年人,把头靠在一起,低声传着闲话,还不时回过头来往他这边看,一脸坏笑。丁文书觉得纳闷,心想应该不会是看自己才对,于是也扭过头往后看,这才发现了大伙的目标。

那是一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身材精瘦,穿着普通;整张桌子就他一个人坐着,显得不太合群;桌上就一杯素茶,没有叫瓜子点心。借着茶馆里微弱的光线,丁文书感觉他有些坐立不安,手足无措——或许是知道大伙都在瞧他的缘故吧。

瞎子没有理会台下的异常,继续说道:“前些年啊,我们西河口闹出个笑话——”

刚说出这么一句,台下又发出一阵嘻嘻哈哈的笑声,比起刚才调门高了不少,似乎这个笑话是众人皆知的。

“有人趁着酒家掌柜不在,想跑去灶房里偷肉吃。谁知他不知道灶房在哪里,就一路闻着味道找,总算找到了一个所在。门一打开,掌柜的正蹲在里面拉屎呢!原来啊,他竟靠着鼻子,寻摸到了茅房里!掌柜的吓得不清,叫来伙计把他打了一顿,还骂了他一句:‘你这个鼻子,还不如狗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