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青衣巷口夕阳斜
秦淮河东,文德桥左,正是乌衣巷口。周围的建筑古朴典雅,堂内悬挂王导、谢安画像,来来往往的百姓游人摩肩接踵,纷乱嘈杂。
数不清的商贩临街叫卖,各色小吃古玩儿摆满了长街,身着各色衣裳的杂耍班子叮叮当当的敲打着锣鼓,大声的介绍着自家戏班的绝活儿。
梁战板着一张僵尸脸,跟在鲁绛的身后,无论人群多么拥挤,道路多么曲折,他和鲁绛的远近仿佛经过了精密的测算一般,永远是十步的距离,精准的十步,不多,也不少。
这是梁战一扑之力的最佳距离,十步之内,江湖上没有人能碰到鲁绛的衣角。
因为“蓑衣”两个字,代表了江湖上最顶尖的武力!
世人都知道,乌衣巷是南京最繁华的街巷之一,却很少有人知道,在乌衣巷的后身有一条蜿蜒曲折的小路,通往一条岁月沉淀丝毫不弱于乌衣巷的巷道——青衣巷。
这条蜿蜒曲折的小路,唤作:黄河九曲。
老江湖里的人都知道,想去青衣巷,要么有公输家的请柬,要么闯过黄河九曲,破解公输家的迷阵。
眼看身边游人渐少,我知道,青衣巷的入口应当是快到了,从衣兜里摸出打火机,我点燃了一根香烟,看着半空中飞旋而下的梧桐叶,一丝不详的气息漫过了我的心底。
“张先生,怎么不走了!”鲁绛走到了我的身边。
我的大脑飞快的在思考着事情,没有听到鲁绛的话。
鲁绛有些愠怒,冷冷的说道:“险些忘了,大掌灯莫不是破不了黄河九曲,等着我引路呢吧?”
我微微一笑,掐灭了手里的烟头,一声嗤笑。
“黄河九曲,生门一日二十四变,仿节气而立,此刻时至正午,节气属大暑,午时三刻,秋分七一四,立秋二五八,乃是逆推阴遁第三局,先向西走一百一十五步,转向东南方四十七步,复转东北方二十六步,往复三次,便出九曲……”
鲁绛吃了一惊,连忙说道:“你怎么知道这黄河九曲的走法!”
“我且问你,你可知道这乌衣巷和青衣巷的来历?”
我笑了笑,岔开了话题。
“自然知道。”鲁绛点头说道。
“走,咱们边走边说。”我紧了紧衣领,带头走入了巷口。
“乌衣巷和青衣巷其实原本便是同宗同源,第一种说法是前街曾是东吴时期的禁卫军驻地,由于军士悉穿乌衣,由此得名乌衣营,后改名乌衣巷。而东吴时期,孙权手下除了乌衣营之外,还有一只吕蒙掌管的卫军,唤作青衣营,营中的禁军多为公输家的匠人,故而后街名唤青衣巷。”
我听着鲁绛的话,点了点头,接口说道:“还有一种说法,称东晋时期王谢两家居住于此,而两族子弟都喜欢穿乌衣以彰显身份尊贵,所以得名乌衣巷。这种说法在南京民间广为流传。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青衣巷的公输家开始慢慢的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我觉得这可能是公输家的瞒天过海之计。”
鲁绛闻言,面上透过一丝迷惑。
我笑了笑,继续说道:“第三种说法来自南宋时编纂的《六朝事迹编类》,称刘禹锡诗中的“旧时王谢堂前燕”乃是误笔,原是“旧时王榭堂前燕”。南京曾有个名叫王榭的人,以航海为业。海船失事,他误入乌衣国,娶妻生子。后来,王榭独自返回故乡南京,为了怀念乌衣国的时光,便将所住的巷子更名乌衣巷。”
还没等说完,鲁绛一声嗤笑,挑着眉毛说道:“堂堂白猿客栈的掌灯,也会信这种无聊的野史传言,真是想不到?”
“野史未必无稽,传言定有根据,你有没想过,这个乌衣国真的存在,王谢从乌衣国而来,携带的除了金银之外,也许还有其他别的东西,比如……黄河九曲的布局图!”
我的眼底泛起一丝狡黠的神色,唬得鲁绛一时语塞。
沉默了一会,鲁绛瞟见了我嘴角憋不住的笑容,顿时反应过来我是在唬弄她,小脸顿时气的通红,咬着牙齿正要说话之际,我的脸色一沉,转身看向了梁战,此时的梁战也是一脸的严肃。
“怎么?我的大掌灯,还要唬我么?”鲁绛皱着眉头,面带愠色的瞪着我。
没时间搭理鲁绛的情绪,我一把拉过她的手肘,快步向西跑去,过了转角,向南又跑了二十几步,一座古色古巷的院落出现在了我的面前,天青色的院墙,足有三米高下,朱红色的木门,掩映着院内的园林流水,砖石红木的小楼错落有致……
“哑巴,跃墙进!别让任何人碰尸体!”
我一边喘着粗气一边向梁战说道。
话音未落,梁战脚下骤然发力,像一只狸猫一样从我身边一闪而过,窜到院墙底下,足尖一点,整个身子拔地而起,一个转身,落到了院墙里面,整个过程不到两三秒,我甚至没有听到一丝声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