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尧舜下课 禅让还是夺权
当老大的事,让人纠结。
中国人是很在意一把手的。因为长时间的中央集权告诉我们,二把手跟一把手,差的不是一丁点儿;秦汉以后的改朝换代,则不是巧取(宫廷政变),便是豪夺(武装斗争)。一把手的地位,也可以禅让吗?这不能不让人怀疑。
不过,中央集权之前的人是相信的。儒家和墨家便都说可以禅让,还曾经有过。只不过,后来人心不古,没了。这是很让孔孟、墨子,甚至还有道家,深感遗憾痛心疾首的。
但,人心为什么不古,又怎么会不古?难道远古跟后世,人性是不同的?人就是人。远古是,现在也是。人性,本善就善,本恶就恶。本善,禅让制就不会被废除;本恶,禅让制就不可能存在。你说哪个是事实?
于是质疑纷起。
质疑禅让制的,古有韩非子、刘知己;后有康有为、顾颉刚。韩非子就称“舜逼尧,禹逼舜”,《竹书纪年》则称尧被舜软禁在平阳;康有为说禅让是战国儒家的托古改制,顾颉刚则说是儒墨两家不约而同的伪造。韩非子甚至不无讥讽地说:儒也说尧舜,墨也说尧舜,两家都说如假包换,尧舜又不能起死回生,请问谁来鉴别儒墨的真伪?[9]
嘿嘿,一个尧舜,各自表述。弄不好,都是人造。
那么,舜接班,禹继位,禅让还是夺权?
禅让。
但也要重新解释。
实际上,部落联盟的CEO,跟后世的帝王并不是一码事。他的待遇没那么高,权力也没那么大。尧的艰苦朴素也未必就是道德高尚,多半是生活水平有限,想摆谱也摆不起。
禅让也一样。它既不是儒家标榜的礼让,也不是墨家鼓吹的尚贤,更不是道家主张的无为,而是规矩如此,习惯如此。部落联盟的首席执行官,最早不过会议的召集人,或者会议的主持人,有什么好争的?
就连总部的其他公职人员,比如民政部长契,农业部长弃,司法部长皋陶,文化部长夔,手工业部长羲均(又名倕),还有神枪手羿,也都是尽义务。这种风气或制度直到周代还有,比如各国的大夫都是有领地的,但也都为诸侯的公室服务,同样是尽义务。
事实上联盟的部门负责人,也同时是自己部落的酋长,甚至小联盟的首席执行官。比如弃,就叫后稷。夔和羿,则叫后夔、后羿。后,不是前后之后(後)的简体字。它原本就写作“后”。但也不是后妃的后,是头儿、老大、领导人、一把手的意思。[10]
联盟的部长或内阁成员既然都是“后”,当然有很大的发言权,甚至决策权。比如抗洪总指挥的人选,尧并不赞成鲧,但四岳坚持,也只好同意。尧老大并没有一票否决权,尽管尧可能是错的,也可能是对的。[11]
相反,如果“岳牧咸荐”,事情就比较有谱。
显然,这里面没有道德的因素,也不能理解为“民主集中制”。尧成为部落联盟的一把手,只因为当时尧部落的实力最强。舜和禹也一样,后来居上而已。四岳、十二牧有发言权,则因为他们的实力不容小看。既然谁都吃不掉谁,又要在一起共谋发展,那么,民主共和,有事好商量,无疑是最聪明的选择。
因此,历史的尧舜是存在的,道德的尧舜是人造的。什么德才兼备、高风亮节、温良恭俭让,通通都是扯淡!
禅让,是不得不让。
[9]韩非子的说法,见《韩非子·说疑》和《韩非子·显学》;康有为的说法,见《孔子改制考》;顾颉刚的说法,见《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和《禅让传说起于墨家考》。
[10]夔叫“后夔”,羿叫“后羿”,见《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11]见《史记·五帝本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