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八、迎来决战时刻
转眼到了曹爽辅政的第十个年头,即少帝正始十年(249)。
折腾了这么长时间,家业该败的也败了,人心该散的也散了,到了算总账的时候。就在这个冬天,人们发现西北风刮得特别猛烈,吹倒了大树,掀翻了房屋,灰尘蔽天,管辂悄悄对朋友说,这寓意着有大人物要倒霉。
新年一过,按惯例天子要去洛阳以东的高平陵拜谒。高平陵是魏明帝曹叡的陵寝,位于洛水南岸的大石山,距洛阳90里,合今37公里,位于现在河南省汝阳县境内。按照往年的做法,除少帝曹芳外,大将军曹爽以及众多的宦官、宫人、散骑常侍、宫廷秘书、羽林、虎贲、武卫营都要去,整个队伍至少数百人,包括曹爽的几个弟弟中领军曹羲、武卫将军曹训、散骑常侍曹彦等也都在随行人员之列。
有个人觉得似乎不太稳妥,劝曹爽还是留一手。这个人名叫桓范,字元则,时任大司农,他是世族出身,大概在建安末年进入曹操的丞相府,很有学问,也很有智谋,善于分析事情、能出主意,由于他的祖籍也在沛国,与“诸夏侯曹”是同乡,又由于他与蒋济素来不合,而蒋济为曹爽等人所厌,所以一来二去桓范就与曹爽等人走到了一起,是曹爽的头号智囊,曹爽经常向他咨询一些事情。
桓范大概意识到某种危机正慢慢袭来,所以劝曹爽:“你们兄弟几个总万机、典禁兵,不适合一块出城,如果有人趁你们不在关闭城门,你们怎么还能回得来?”但曹爽认为这完全是多虑,反问道:“谁敢?”
桓范的担心并不多余,真有人敢,这就是司马懿。
在家养病的司马懿一直都没有闲着,他知道曹爽是个对权力贪婪无度的人,一味忍让与退缩不是办法,迟早有一天曹爽一伙人会对他发起总清算,所以必须抓住机会抢先发起反击。
曹爽和他几个兄弟都离开洛阳,这是个绝好的机会,司马懿把大儿子司马师叫来,跟他秘密商量,大概是觉得小儿子司马昭还不够沉稳,暂时没叫他。
应该说,曹爽一伙虽然很无能,但也不是什么事都没做,经过十年的经营,朝廷上下、洛阳内外遍布了他们的心腹和死党,统统解决他们并不是容易的事,司马懿现在能依靠的主要是司马师手里掌握的一支力量。司马师秘密地养了一帮死士,人数多达3000人,他们散落在民间,现在正是派上用场的时候。死士,指敢死的勇士,有的是江湖侠客,有的是民间奇人,他们一般都重义轻利,为了报恩而向主人卖命。在耳目众多的京城,司马师能做到这一点相当不简单,这得益于他担任的中护军这个职务。
中护军不仅是禁军的统领,也负责典选武官,主要是中下级的武官,司马师上任后完善了规章制度,规范选人用人的标准,很受称道。当然,这是明面上的,有没有私心其实得看指什么,提拔个军官,马上就收钱受贿,这当然是私心,不收钱而收买人心其实也是私心,只是更高明,司马师利用中护军这个职务干了不少收买死党的事。
只有这些还不够,司马懿又利用自己的影响,秘密得到了担任三公的蒋济和高柔的支持,蒋济多年掌管禁军,威望很高,对曹爽一伙早就恨之入骨,高柔为人耿直,一向敢说敢干,曹爽一伙视之为眼中钉,还有担任太仆卿的王观,他跟司马懿有旧交,一向支持司马懿,担任朝廷尚书仆射的三弟司马孚更不用说了,有了上面这些人的支持,司马懿觉得应该有把握。
谒陵的队伍将于正月初三离开洛阳,前一天晚上司马懿才把计划告诉小儿子司马昭,说明天行动,司马昭感到既兴奋又紧张,一个晚上都没睡好。
谒陵的队伍将于早上出城,司马懿决定中午就动手,具体计划是:集中500人交给司马昭,任务是监视南宫和北宫,但不要攻打两宫,只保证不出不进就行;司马懿自己率一部分人去占领武库,那里集中存放着兵器,平时为防有人突然作乱,对兵器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巡逻、守卫时可带兵器,其他情况下要把兵器交武库保管,曹爽在城里的嫡系人马再多,把武库占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也就没了战斗力;司马孚和司马师率一部分人攻占司马门,这里是皇城的外门,也是皇城与百官居住区联系的中枢,控制住这里,至少文武官员不会发生异动;高柔带人去曹爽的大将军营,出示皇太后的诏书,之后以代理大将军的身份临时接管军权;王观带人去武卫将军营,同样出示皇太后的诏书,之后以代理中领军的身份坐镇那里,防止禁军和北军五营反攻;如果上述安排顺利完成,意味着洛阳城已经被有效控制,司马懿与蒋济一起率兵出城,占领洛水之上的浮桥,迎击曹爽一伙人的反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