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肆 第十三章 戊戌变法(第2/6页)

咸丰帝驾崩后,因为继承人同治尚且年幼,故而国家大权由小皇帝的生母慈禧太后一手掌握。

不过由于先帝咸丰也曾留下过八位顾命大臣,因此在同治继位之初,后党跟帝党之间爆发了一场不可避免的斗争。

这个时候,奕毅然决然地站在了自己嫂子这一边。

同治元年(1861)十月,经过大半年的密谋准备,后党突然发难,一举拿下八大臣,其中两人被赐死,一人被斩首(肃顺),其余五人被充军。

史称辛酉政变。

这一年,慈禧27岁,奕30岁。

安内之后,便开始攘外,也就是洋务运动了。

具体的过程我们略过,简单而言,大清洋务的操盘手是曾国藩和李鸿章等人不假,可曾国藩李鸿章他们的背后,却是奕。

而奕的背后呢?其实是慈禧太后。

这一次慈禧跟光绪前来探望,除了送最后一程之外,还想问问这位比李鸿章级别更高的大清洋务派巨头,在他百年之后,谁能为国分忧?

首先开口的是光绪,皇上当时想到的是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翁师傅,于是便问道:“翁师傅如何?”

本来耷拉着脑袋面无活色都快要驾鹤西去的奕一听这话立刻两眼放出了如闪电般的光芒,一把拉住光绪的手:“聚九州之铁,不能铸此大错!”

慈禧在后面听了连连点头,盟友毕竟是盟友,说的都是她想说却不太方便说的。

可能是说翁同龢的时候太激动,耗了些许体力,因此奕停顿了一小会儿,然后又开了口:“皇上,我听说最近有一个从广东来的举子叫康有为,一直在鼓吹变法。”

光绪并不否认。

“请皇上慎思,不可轻信小人。”

光绪默不作声,但脸上并不好看,这也很正常,比亲爹还亲的翁师傅被说了不是,现在又要说他的新宠康有为,不过对方毕竟是恭亲王,论辈分自己得管他叫叔,因此皇帝还是比较谦和地问了一句,那么您看能用谁?

“李鸿章。”

由于甲午战败的缘故,李鸿章被解除了北洋大臣和直隶总督的职务,给了个闲差等于是让他去养老。但平心而论,尽管甲午他的确有责任,可真要论谁能扛起此时已然濒临危亡的大清,那显然是非他莫属。

但光绪并不乐意,因为康有为不喜欢李鸿章。

不过在恭亲王面前他并未表现出来,只是默默地点了点头,表示朕知道了。

当日,爱新觉罗•奕去世,享年65岁。

两天后,康有为以御史杨深秀的名义上了一道折子,请求明定国是,说俗了就是要求变法。

6月6日,时任礼部右侍郎徐致靖上《请明定国是疏》,请求光绪帝正式开始维新变法。

顺便一说,这玩意儿是康有为代拟的。

于是光绪终于下定了决心。

6月11日,在得到慈禧太后点头首肯的基础下,光绪帝颁布了《明定国是诏》,这意味着大清帝国正式开始了自己的维新变法。

6月16日,光绪召见了维新领袖康有为。

这是一次历史性的会见——不光代表了年轻的皇上立志改革,也因为在这次会见之后,以康梁为首的维新派,彻底地被庙堂贵胄们给恨上了。

很多人都觉得这是因为康有为是光辉伟大正确的维新派,而朝中大臣绝大多数都是黑暗卑鄙错误的守旧恶势力,新旧水火不容,因此康先生才遭了他们的恨。

这是一种错觉。

事实上康有为被大伙恨上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这哥们儿嘴太贱。

话说康有为在入殿之前,碰到了新上任的直隶总督荣禄,也怪荣禄多事儿,明明打个招呼就算完了,可他偏偏还要多问一句:“康先生大才,这是来补天救地了哈。请问您有何妙招?”

康有为直接回了句:“非变法不能救大清也。”

荣禄说这不是废话么,我也知道当务之急要搞改革了,可问题是这几百年下来的规矩,岂是说改就改得了的?

“呵呵。”康有为哂笑道,“杀几个一二品的大官,这法自然就变了。”

消息一经传出,所有的一二品大员都怒了。

孙子诶,你想杀谁?

也就是说从这一刻开始,就注定了康有为的变法是一场没有权贵基础的行动。

不过这也不是什么大事,毕竟还有一个比权贵级别更高的人非常支持他,那就是皇帝光绪。

光绪这个人,从本质上来讲实际上大致跟朝鲜的那位国王高宗没甚区别,聪明倒是挺聪明的一个孩子,也有十足的理想抱负,可关键是没经验,太好骗,整天想着让大清嗖地一下变成超级大国,然后又恰逢看到了康有为的那两本扯淡之书,顿感欣喜万分,认为按照书上做的话就能强国。于是一下子就被诓了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