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蜡

我很爱看新闻,尤其是如厕的时候,一来打发时间,二来了解社会动态。我还尤其爱看评论,一个评论,看见的是众生百态—忧国忧民的、客观冷静的、心怀良善的、冷嘲热讽的、起哄架秧的。一条条评论就能看见一颗颗迥然不同的人心,但也别全信。要按着这个来个社会满意度调查,大多数人给出的回答肯定都是不满意。不满意贫富差距、不满意社会制度、不满意法律体系、不满意保险保障,总之就是啥啥都不满意,戾气很重,就觉着这社会动荡不安、摇摇欲坠。可关上手机,走上街,走进生活里,抱怨的声音一定有,生活里谁还没点儿苦难了?但是能明显感觉到大多数人的心态不是崩坏的,再苦再难,还是往希望里、往好日子里奔的,没人把日子往坏里过,没人把路往窄里走。戾气有没有?有,但远没有互联网上那么极端恶劣。

我还跟夏新亮、李昱刚聊过这个事。李昱刚是觉得我无聊,有那时间用他的话说:“您干点儿啥不行?哪怕就给大脑关个机呢?就保养保养脑细胞不行吗?”我问他:“那你蹲坑时候干吗?”李昱刚说:“我打游戏,生活如此平淡,我还不能跟幻想世界里称王称霸啦?而且您跟那些个评论较什么真儿啊!里头多少水军、多少键盘侠,反正全蹲在屏幕后头谁也不认识谁,又有多少人是在发泄、是在口嗨?没人对自己的言论负责。”

夏新亮跟他的看法还不太相同,他从专业角度,心理学、社会学层面给我认真分析了一番。首先他谈到了话语权。从前传播途径单一,话语权都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这个少数人的定义是—媒体、高知、社会工作从业者等,他说:“师父,你这么理解,就是站在金字塔塔尖的人,他们的发言代表着他们的身份符号,代表着他们被赋予的使命。但是随着互联网生态的蓬勃发展,言论被扩大化了,谁都可以畅所欲言,所以你听到的声音多了,但这个声音里噪声也不小,激进的言论、幼稚的言论、不负责任的言论此起彼伏,你看得多了,你就有种错觉—社会变了。其实社会它是一个恒定量,它没有改变,是你看待它的角度变了。什么时候、哪个年代,社会都有阶层分化、都有制度不完善带来的矛盾、都有受益者与受害者,这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你想一下,如果一个评论,或者一个社会现象,跟你自身产生了共鸣,你是很容易跟着激动的,继而投入到你认为正确的阵营,并且你的眼里也只有跟你一个阵营的人的发言,是不是?这个时候,无论你是少数派还是多数派,你都觉得自己的阵营最大、最稳,毕竟基数大嘛,然后觉得只有自己这方是正确的、受到拥护的。

“就拿咱最熟悉的警民矛盾来说吧,相互之间不了解,所以误会总是有,从前没有网络的时候,人们是在私底下自由讨论,这个讨论你只能部分接收到,但你身在其中,你知道有。互联网时代来了,这个讨论从私底下放到了明面上,再经过发酵,演变成狂潮,你就会有种矛盾更强烈的错觉。这个矛盾从前没有吗?有。现在就更强烈吗?不是。这个矛盾在这里面就像社会,它其实是一个恒定量,矛盾就是矛盾,矛盾的大与小,按理说不以发言人的人数、发言人的层次发生变化,但事实上,它在关注矛盾人的心里发生变化了,而且是双方的心里。你是警察,你怎么想?哎哟,大家都不理解我们。你是老百姓,你怎么想?哎哟,警察就是有问题,他们都不是好人。

“再说另一个方面,社会舆论与社会事件带来的热点,热点到利益的转变。有一个词叫黑红。说某个艺人黑红黑红的,重点还是那个红,只要红就能产生利益。对自媒体来说也是一样的,人民忧虑什么,他就贩卖给他们什么,让他们产生更大的忧虑,靠着这个忧虑产生共鸣,有了共鸣就有了传播,有了传播就有了热点,有了热点就有了利益。至于贩卖焦虑之后会产生什么社会问题?他们不在乎。对这些人来说,这就是一场资本的游戏,是一场利润的收割。另外的成因包括人们发言时的个体状态,像脑子不清醒、情绪崩坏这些我就不多说了,这谁都懂。”

殊途同归,李昱刚跟夏新亮虽然方向不同,但中心思想是一样的—保持清醒。

保持清醒。默念了一下这四个字,我揣起手机冲了马桶从厕所出来了。见我出来,夏新亮关上计算机屏幕站起身来,我俩一路没话往楼上走。

上了车,我开车他坐副驾,仍旧是谁也不吭声。

“警察自称流氓打人,为湮灭证据与多名记者发生肢体冲突。”

特大丑闻。微博热搜。视频转得铺天盖地。至今警方还未能压制住群体舆论。而且在控制舆论的过程中,蹭热点的不计其数,大数据还跟着捣乱,许多与警察相关的负面新闻玩儿起了连连看,总之今天的言论主题是不会变了—坏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