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5章 忽必烈在这儿呢

河套大草原,望不到边的人马,正沿着黄河不疾不徐的向东而行。

此时此地,北风正劲,虽然现在还是秋季,然而河套大草原上却已经是一片肃杀的荒凉景象,周遭除了枯草就是荒山,没有一丝一毫的绿意。

黄河两岸,星星点点的到处都是蒙古包聚成的部落,大部分牛羊已经被宰杀腌渍起来,作为冬季的储备粮。只有少部分的牛羊被当成了“种子”保留了下来,也不再放养,而是圈在了木栏里面,用储备的牧草喂养。在蒙古包周遭活动的,多是穿着艳丽衣服的女子或是还没有长成的少年。往年青年男子骑着骏马互相打闹比试,在马背上弯弓射雕的景象,却再不见。只有一些上了年纪的牧人,骑在马上在部落周遭游动,还不住翘首东望,仿佛在担心着什么。

塞外辽东,已经有英雄出世,正在做西征入寇之势。或许已经挥军攻入漠南草原了!

作为漠南蒙古草原的一部分,河套大草原现在是蒙古中央兀鲁斯的冬季草场之一。也是中央兀鲁斯所属的10万蒙古大军的屯驻之地。忽必烈还没有愚蠢到让他的蒙古勇士统统住进城里,学着汉人一样生活。哪怕他自己装成了汉人,住进了京兆府的皇宫,还煞有介事地组织科举考试。

但是他却没有忘记自己和大蒙古国的根都在草原上面!所以除了少数的高级官员和亲卫军将,忽必烈并没有把更多的蒙古人带进中原。也从来没有打算让整个蒙古民族汉化。

因为他很清楚,汉化了的蒙古人是守不住草原的,到时候又会有新的力量崛起于塞外蛮荒之地,就像女真、蒙古一样。到时候,就是大蒙古国的末日了。

可是他无论如何都没有想到,就在他小心翼翼地防备之下,新一代的塞外雄主还是出现了,而且更让他想象不到的是,这个雄主居然还是汉人!

对于北明的迅速崛起,忽必烈从来都没有掉以轻心过。之所以没有将主力运用于辽东,其实是过度重视的体现——他害怕自己被拥有强大火器和精锐轻骑兵的北明击败,从而失去继续统治大蒙古的实力和声望。

或者说,之前他压根就没有打败陈德兴的信心!

不过现在,这位在历史上灭亡了汉家江山,开创了大元帝国的雄主,却看到了战胜陈德兴,将崛起中的北明生生打垮的良机。

现在率领着这大队望不到边的蒙古骑兵东进的,正是大元皇帝兼蒙古大汗忽必烈本人。但是忽必烈却没有让人打出象征大汗的九斿白纛,也没有象征皇帝的黄龙旗,更没有从人口繁密的汉地通过。而是从人口稀疏,只是蒙古人聚居的草原悄悄东进。

甚至连在各地督军的大万户和京兆府的大部分蒙汉官员都不知道,他们的大汗和皇帝,现在居然裹着一领半旧不新的披风,骑着骏马,在收起了鱼鳞铁甲,只穿了白色羊皮袍子的怯薛军的护卫下,策马东行,脸色无比阴沉,眉头紧紧拧着,仿佛正在心中反复推算着将要开始的大战之中,唐宋明三国可能采取的战略方针。

忽必烈虽然长得粗糙,但是思虑却极周密。所采取的每一步,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之前从燕京转移到京兆府是如此,现在又将战略重心放回燕云地区,同样也是反复斟酌的结果。

在他看来,整个大蒙古国的兴亡就在自己手里的10万大军还有蒙古东道的10万大军手里。要是这20万大军被陈德兴打光,大蒙古国就完了。不仅北方汉地保不住,就连蒙古本部和西道的四个兀鲁斯都难保!

因为他觉得,陈德兴是个不大正规的中原帝王,目光不是盯着中原的一亩三分地,而是和蒙古人差不多,全世界没有他不想征服的土地!还异想天开的派人去大海对面找什么新大陆!

而且,陈德兴还祭出了恢复周礼的怪招儿,要搞什么周式封建,要搞什么夏君夷民……忽必烈一开始不知道是啥意思,让刘秉忠和姚枢解释了半天,原来就是把汉人的诸侯和皇子外带一些贵族还有一些平民,一块儿封到蛮夷的地盘上去!这招儿不是和成吉思汗分封一样吗?

什么周式封建,什么复周礼,什么夏君夷民,分明就是抄袭大蒙古的制度。这都是什么路子啊!自己挺好一个蒙古大汗要装汉化,他一个汉人的王却在学蒙古人的老办法……

若是让他得了志,大蒙古国就必须握有一支强兵,这样才能周旋对抗,实在不行还能逃之夭夭!

一路行来,一路思来想去,到了最后忽必烈终于有了点头绪。这才精神一振,举着马鞭遥指前方:“前面就是云内州了,这一路走得甚是辛苦,今夜许勇士们饮酒!明日开始要加倍打起精神来,陈贼的大军可能就在数百里开外了。他们可不是宋国的步卒,他们也是有无数战马驮马可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