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历史胜利组的条件

他叫“秦始皇”吗?

前面谈过了秦始皇的敌人──张良的故事,这里就要开始谈秦始皇这个人了。

秦始皇像

本书主要运用的历史文献是《史记·秦始皇本纪》,这是目前我们所知古文献里面,对秦始皇一生描写最全面也是最详细的一篇文章。任何秦始皇的传记,都不会离开这个基础,所以本书也从这个基础来介绍。当然,现代历史学者利用新出土的史料对此篇内容进行过种种的考证,也不断有着争议。但为了避免偏离本书的主题,我会尽量避免这类的烦琐考证。

史记·《秦始皇本纪》

我们先从篇名开始:

秦始皇本纪

读到这里,一定会有人跳起来问:“篇名有什么好讲的?这我们都读得懂啊!想凑字数也不是这样的!”

篇名真的没有什么好讲的吗?当然不是,不但要讲,而且值得特别讲。本着此书的一贯风格,我先请教各位:

太史公为他作本纪的这个人,他真的叫“秦始皇”吗?

听到这个问题,许多朋友会一愣,他不叫“秦始皇”又叫什么呢?

事实上,他不叫“秦始皇”,他叫“秦始皇帝”。

《史记·秦始皇本纪》开篇第一句,就是:

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

你们看得清楚吧!本篇开宗明义就告诉你,“秦始皇帝”才是他的全名。

看到这里,或许各位会有疑问:“如果他叫秦始皇帝,为什么篇名叫《秦始皇本纪》呢?难道是因为《史记》漏写了字吗?”

当然不是了,我们看《史记》的前后文,确实记载这一篇叫《秦始皇本纪》;而且在本篇中的文字,常常称这个人为“始皇”而不是“始皇帝”,可见没有问题。

那么《史记》为什么要这么写呢?因为《史记》是中国传统的史书,奉行的是中国传统的史法。在中国传统的史法里面,有很重要的一项,叫作“一字寓褒贬”。

从称呼人名所用的字,到叙述行事所用的字,都代表史家对他的评价。例如同样是一个人把一个人给杀了,用“弒”,用“诛”,用“杀”,意义完全不同。

而在《史记》的篇名中更是如此,太史公对每个人的称呼都不一样。同样是世家,陈胜就称他的字陈涉,萧何就称他的官萧相国,张良就称他的爵留侯。从《史记》的篇名,你就可以看出作者各式各样不同的评价,这就是春秋笔法,以后有机会我们再慢慢详谈。

那么“秦始皇帝”和“秦始皇”,又有什么不同呢?请问各位,太史公是西汉人,在汉代人心中,“皇”跟“帝”哪一个字比较重要?

判断两者中谁比较重要,有个简单的方法。当我们一定要省略其中一个时,被省略的那个,一定是比较不重要的。

汉代皇帝的正式称呼是“汉孝文皇帝”“汉孝景皇帝”“汉孝武皇帝”。但当省称时,会叫“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而不会叫“汉文皇”“汉景皇”“汉武皇”对吧?由此就可以知道,在当时人心中,“帝”要比“皇”重要得多。

我再举一个例子给各位做个参考,东汉的最后一个皇帝叫汉献帝,禅位后叫山阳公,他死在魏明帝曹叡的时代。当时曹魏就面临着一个问题,死了以后怎么称呼他呢?当时大臣王肃就说:“汉总帝皇之号,号曰皇帝。有别称帝,无别称皇,则皇是其差轻者也。”就主张应该追谥为汉孝献皇。结果魏明帝曹叡胸襟非凡,他认为我大魏取代大汉那是正大光明的事情,还是称他为汉孝献皇帝吧!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在当时人心中“帝”字是比“皇”字更重要的。

如果“帝”字是比“皇”字更重要,那为什么篇名要省略这个“帝”字呢?因为太史公从篇名要告诉你,他要借此来贬秦始皇。

但贬归贬,历史必须记录事实。在这篇文章里面,从头到尾至少要有一次正式称呼人家的全名,这是史家该有的道德。这也代表了写历史的人,不是不知道这个人叫什么名字,他是故意不这么称呼的。所以这篇文章一开始就告诉大家,他叫“秦始皇帝”,可是篇名还是叫“秦始皇”。

巨变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