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7章 改变历史的刺杀(第2/3页)

尽管有如此多的警告,希特勒胜利当选还是意义重大。作为一名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下士,啤酒馆政变的煽动者以及自诩为民族事业的“鼓手”,希特勒已经爬到了权力的顶峰。他的追随者当然也要庆祝他的胜利,临时举行了胜利大游行。晚上7点,天色昏暗,这些人手持火炬,向政府所在地行进。一路上军乐嘹亮,鼓声震天,他们十六人一排,穿过勃兰登堡大门,经过威廉大街,当游行者来到希特勒位于首相府的新居时,这位新首相透过二楼的窗户向他们致意,人群顿时齐呼“胜利”。

希特勒的新身份固然令其得意,但也对他的安全体系提出了新要求。一方面,希特勒成为首相极大震惊了那些认为他和他的所作所为已经成为历史的人,还有那些对此抱有几分嘲讽的人也都十分惊讶。因此,这些对手,无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震惊之余他们都警觉了起来,考虑该如何反击。有理由说,希特勒的胜利之时也就是他最容易受到伤害的时刻。

作为帝国首相,希特勒成了刺杀阴谋这一极其野蛮传统的目标。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动荡年代里,发生了许多政治谋杀案件。1932年夏天,德国外交大臣瓦尔特·拉特瑙在柏林遇刺身亡,他的遇刺把刺杀这一传统推向了顶峰。

那次袭击之后,对希特勒和部长们的安全保卫工作就进入了完全崭新的时期。之前,对领导人的保卫措施粗枝大叶,非常简单,仅仅只是由一名司机、一个助手和几个警察组成。如今,这些安全措施则要严密得多。拉特瑙被刺后不到五天,新的措施就出台开始实施。德国安全部门加派一辆汽车来护卫希特勒的专车,首相府的安全保卫也得到了彻底重组。所有向部长邮寄恐吓信或者诽谤信的人都会遭到警察的调查。任何威胁都会得到认真对待。

由于这些措施,希特勒被任命为首相前很多的刺杀阴谋被发现了。1925年冬,一个来自德累斯顿市名叫维利?舒尔策的商人被发现拥有两把手枪。他供认想要借此刺杀德国当时的首相维尔特。几年以后,在1930年,一个寄给首相布吕宁的简陋的爆炸装置被安全保卫人员截获。第二年,一个女刺客在首相府大楼内被捕获,当时她持有一把28厘米长的匕首。尽管安全保卫体系得到了改进,这个女刺客还是从侧门混进了大楼,直到上了三楼她才被捕获。改进后的安全保卫体系的确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在1933年希特勒被任命为总理之后,这个安全保卫体系面临着最为严峻的挑战。

对于希特勒这样一个深陷暴力之中的人来说,对自身所处危险拥有灵敏的嗅觉或许也就不足为奇。在他政治生涯开始的那一刻,希特勒就意识到他需要一支绝对忠诚的卫队,一群“为了保护他……甚至不惜和自己亲兄弟翻脸的忠诚卫士”。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招募了一些精干人员充当司机、警卫和私人总管。这就是冲锋队。尽管冲锋队全方位负责安全保卫工作,但是希特勒的贴身侍卫还是由一小组他所信任的人担任。其中包括前摔跤手乌尔里希?格拉夫,他担任希特勒的保镖;制表匠出身的埃米尔?莫里斯是自由军团退役老兵,负责为希特勒开车;干过马匹交易和兼职皮条客的克里斯蒂安?韦伯成了秘书;除此之外。还有侍卫尤利乌斯·绍布和副官威廉?布吕克纳。起初,由这些人负责希特勒参加公开活动以及演讲时的安全保卫工作。他们形成了保卫希特勒安全最核心的圈子。在危机四伏的那些年,保护希特勒的安全体系得到了重组。成立了一个由精英分子组成的警卫队——战旗护卫队。其人员都是从冲锋队中招募而来,他们被要求发誓保护希特勒免受来自内部和外部敌人的危险。然而当战旗护卫队沦为冲锋队内部斗争的牺牲品时,又组建成立了一支新的卫队——希特勒护卫队。希特勒护卫队的人数在一百名左右,其核心成员仍是那些与希特勒熟识的非职业保镖,希特勒后来又重新成立了国社党和冲锋队。护卫队也得以重建。重新招募的卫队刚开始仍以最初的名字——战旗护卫队来命名,后来改为党卫军。党卫军与冲锋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申请加入党卫军的人必须通过严格审查,经受艰苦训练。只有“最优秀、最可靠的国社党员”才会被考虑。他们必须要高效率工作,足智多谋,值得信赖,最重要的是要忠于希特勒。他们不参加政治讨论,但是要出席发布政治命令的会议。他们被禁止在党的活动上吸烟,如果没有命令,也不能擅自离开房间。“忠诚即荣誉”,成了他们的座右铭。

如果不是海因里希?希姆莱的出现,党卫军仍然只是一个规模不大,甚至无关重要的组织。1928年1月,海因里希?希姆莱开始负责党卫军的日常运作;一年后,他成了该组织的领导人——帝国党卫军元首。在他的管理下,党卫军扩大了规模,纪律比以前更为严明,党卫军对希特勒毋庸置疑的忠诚也再一次被大肆渲染。海因里希?希姆莱想要把他的极端信条灌输给党卫军的成员。他曾经夸耀:“如果希特勒命令我枪杀自己的母亲,我会毫不犹豫地去做并且为他的信任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