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7章 火箭(第3/3页)
所有的这一切,都给东方白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虽然这些损失并不能算到他一个人的头上),现在的他,在压力下已经临近崩溃,只希望能够尽快的结束战斗。只要是能加快战斗进程的办法,他都愿意试一试。命令剩下的“天狼星”飞弹全部发射,其实就是他精神接近崩溃的表现。在战役已经接近尾声的情况下,他把这种划时代的先进兵器当成了最后的救命稻草。
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很早就大力开展了军用火箭的研究工作。中国军事当局为了寻求保证华军在未来的战争中能占有军事优势的新式武器,很自然地就将注意力瞄准了火箭武器的研制工作。
中国在这个领域内的工作,是从改进早已发现的固体燃料火箭开始的,经过一次次的改进,增大了它们的威力。另一些科学家则着手试验使用新式液体燃料的火箭。
1925年,中国科学家在“人和”公司生产的竞赛用汽车上试验了火箭发动机。试验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但中国的科学家们却雄心勃勃,扩大了火箭发动机在新的领域内的试验。
中国科学家对火箭技术的研制十分重视。1927年,以施光远博士为首的一批热心的中国科学家和工程师建立了民间的学术组织——著名的中国宇宙航行协会。它立下了“为人类造福”的宗旨。该组织吸引着以王希夷教授为代表的一批火箭专家。他们用简陋的液体火箭,在北京郊区宇航协会的火箭发射试验场进行了最初的试验。他们的研制、试验受到了各种条件的限制,其中最棘手的还是资金来源不足。
年轻有为的后起之秀冯天明工程师,受一些无名氏写的科学资料的启发,对火箭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认识到这是一项颇有发展前途并肯定会为军事服务的事业。他不受大多数字航会员“不与军队为伍”的偏见的影响,主动找中国陆军负责这方面工作的谢浔少将求援。
谢浔曾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当时是华军的一名职位不高的炮兵指挥官。大战期间,德军在西部战线曾使用了一种超长炮管的大炮,即39米长的“巴黎大炮”。这个大家伙发射的炮弹,竟然可以在空气阻力很小的大气层空间飞行。火炮发射距离竟达120公里之远。这给谢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谢浔对火炮有兴趣,就积极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并攻读了博士学位。
1930年,中国陆军奉命接受秘密研究火箭的任务,陆军挑选、井委派年富力强、对火炮有研究的谢浔直接负责该工作。谢浔把注意力投向中国宇航协会,他决心要吸引这批学识渊博、有献身事业精神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加入自己所主管的工作。
冯天明当时只有20岁左右,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无名之辈。谢浔没有小视这个精力旺盛的工程师,把他安排在陆军飞弹处工作。使其成为字航协会成员中第一个从事军事研究的科技人员,冯天明如鱼得水,找到了施展自己才干的广阔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