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秦国,五张羊皮换崛起(第3/4页)

有粮食借给别人,自然也就有粮食打仗了。秦国的军事实力提升也很快,百里奚时期,秦国仿照中原诸侯,设立了三军制度,军政大权直接由国君操控,此时掌握秦国三军的大将,分别是孟明视、白乙丙、西乞术。其中孟明视正是百里奚的儿子。这时期的百里奚家族,已经是权倾秦国朝野的大族。但是在对外战争问题上,百里奚却保持了清醒的头脑,他深知以秦国目前的势力,并不具备与晋国叫板的本钱,所以这时期的秦国,还是以韬光养晦为主,对外树立睦邻友好的国家形象。如百里奚劝说秦穆公的话:“现在山东诸国相互征战,我们严守边境,发展生产,总有称霸天下的一天。”从当时中原诸侯的争霸局面看,百里奚的判断是正确的,秦国东面的晋国,在势力上远远强于秦国,但面临着楚国的严重威胁,当时的晋国和楚国南北对峙,相互间势均力敌,在漫长的战争中互相消耗,最后的结果也只能是两败俱伤,而那一天,就是秦国东出争霸的一天。

但是秦穆公却耐不住了,在他眼里,晋国之所以强大,完全是因为重耳的存在,而秦国争霸的最好机会,就是重耳过世。公元前627年,这一天终于到了,晋文公重耳病逝,秦穆公认为东出争霸的时机已经到来了,就迫不及待地撕毁了和晋国的友好盟约。这也是他一生里仅有的一次没有听从百里奚的劝告。百里奚的儿子孟明视受命出征晋国的时候,百里奚一路护送,痛哭流涕,告诉儿子:“你此去是必败的。”

事实果然如百里奚所料,在之后的崤山之战中,秦军遭遇了灭顶之灾,3名大将遭到晋国俘虏,秦军全军覆没。但幸运的是,秦穆公虽然判断失误,却是一个肯认错的君主,孟明视3人被晋国放回后,秦穆公主动带领群臣穿白衣迎接,并且表态赦免3人的败军之罪,他检讨说:“此战的失败,完全是因为我没有听从百里奚的建议,失败的责任在我,你们是无罪的。”

但认错的秦穆公,却并未修改他原本的东出计划。相反则更加厉兵秣马,坚决要和晋国一争长短,他的苦心在两年后再次遭到打击。公元前626年,秦国再次东出,这次又被晋国打败,这次失败的后果更严重,秦国原本与晋国争霸的资本,在于他们已经威服了西北的蛮族,但这些蛮族本身就是势利眼,眼看着秦国再遭失败,立刻宣布脱离秦国自立,且攻掠秦国的边境。因此,在这样的局面下,如果秦国不能在下一场战争中击败晋国,局面就将不可收拾,所以原本可以不和晋国打的战斗,现在变得不能不打了。

再次受挫后,秦穆公依然没有怪罪孟明视等人,3个连遭败绩的大将感激涕零,继续认真训练部队,卧薪尝胆。在经过两年精心的准备后,秦国再次发动了东征,这一次他们打了一个大胜仗,在当年遭到灭顶之灾的崤山击败了晋国军队。但晋国的国力依然强大,他们在野战失败后。立刻紧闭边关,转入了全面防守,秦国多次挑战,晋国却不敢应战,虽然打败了晋国,但秦国东出的道路却依然没有打开,在这种局面下,秦穆公干脆见好就收,在崤山祭奠了当年的死难者后,随后班师回朝。这一战的胜利,对于秦国巩固自己西北的霸主地位是很重要的,那些西北势利眼的蛮族们,看到秦国打败了晋国,立刻又一窝蜂地倒向了秦国的一边。

在这一段的历史记录中,似乎百里奚是默默无闻的,其实他的地位相当重要,需要注意的是,秦国的崤山之败,几万秦军战死,全军覆没,以当时各个诸侯国的人口、资源条件,在遭受一场灭顶之灾的大败后,短期内想恢复是很难的。比如楚国在城濮之战后,大约有5年的时间未敢北进,而更早的繻葛之战,周桓王仅经过了一战的失败,就将家底全部赔光。而秦穆公在崤山之战后,秦国的军事势力仅仅经过了两年,就全面恢复了,这里面的首功,自然要推百里奚,身为秦国实际上的宰相,他的主要工作就是发展生产、安抚士族、恢复经济,为秦国提供源源不断的钱粮兵马支持,也正因如此,秦穆公才能在连续两次遭到大败的局面下,迅速地恢复元气。在秦穆公击败晋国的荣光里,百里奚就是背后的无名英雄。

百里奚对于秦穆公的另一大贡献,就是他的战略眼光。

在秦穆公三战晋国以后,秦国面临着怎么走的问题。孟明视在崤山击败晋国后,也曾有秦国大臣建议乘胜追击,继续攻打晋国边城,彻底打通秦国东进的道路,一片狂热下,百里奚却清醒地认定,这是极其不现实的。

不现实的原因,还是秦国的经济实力。这时期的晋国,是中原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最强大的国家。在秦晋交战上,秦国处于明显的弱势,一场战争的胜利,并不能改变双方的力量对比。当时的秦晋边境上,晋国更占有着地理优势,战略要地都在他们的手中,只要守好边境,紧守不战,秦国就徒唤奈何。而且秦国自身的国民经济条件,在当时也根本不足以支持长期的战争,就在秦穆公三战晋国的后期,因为财政紧张,百里奚本人也不得不带头穿粗布,俭省俸禄,用以支持前线战事的开支。这场战争如果继续打下去,秦国的国家财政储备,很可能会像冰山一样一点点在战争中融化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