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战国中期的齐秦争霸(第2/4页)

比起这时期的秦惠王,晚年的齐威王逊色了很多。齐威王虽然战胜了魏国,但是齐国的君臣似乎更满足于列国对齐国的尊奉,至于开疆拓土,获得战略要地这些事情,齐国人的兴趣不大。齐国君臣的观念,依然还停留在春秋时期的“争霸时代”上,认为只要获得大家表面上尊重的霸主地位,就恢复祖先的荣光了。这种滞后的观念,成为齐国没有趁马陵之战的胜利,趁势崛起的一大关键要素。

从个人品德上说,开创齐国霸业的齐威王,与此时的两代秦国君主秦孝公、秦惠王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信用人才。齐威王在位的时候,大量选拔贤才,利用稷下学宫招募英杰。但是秦国的用人,却更是不拘一格降人才,秦国与齐国最大的区别,就是秦国是一个新兴国家,没有道德上的观念束缚,更没有旧制度的束缚,所以在用人上,秦国可以不拘一格,广招人才。齐国在这一点上就差得远了,齐国毕竟是一个从旧奴隶制国家内部脱胎而出的封建制国家,这样的国家性质,导致他们在转型的时候,不可避免地带有旧时代的种种痕迹,齐国人的宗族观念、门第观念,比起秦国人来是更重的。如此种种,使得齐威王晚年享受霸主身份的荣耀期,成了齐秦两大国国力迅速拉大的重要时期。

公元前319年,齐威王病故,其子辟疆即位,就是历史上的齐宣王。就是在这个时候,齐国与秦国之间国力上的差距,已经显而易见了。而联合各诸侯国实力的合纵运动也已经兴起,齐宣王在位的第一年,六国就发起了合纵运动,推举楚怀王为纵约长,西进攻打秦国。但楚国和齐国对此都持观望态度。结果只有韩赵魏三家兵临函谷关,战斗的结果,是韩赵魏三国被杀得大败,仅遭斩首的就有82000多人,秦国强大的实力,让本来还沉迷在霸主身份中的齐宣王猛醒了,他必须要作出应对。

在秦惠王第一次击败六国合纵之后,齐宣王终于开始意识到强秦的威胁。此时的秦国,不再是齐威王晚年被打得落荒而逃,不得不遣使谢罪的秦国,他们实力膨胀速度之快,是超出齐国人理解的。

齐国此时也有自己的优势,齐国的优势是他“中原诸侯”身份。对于中原诸侯来说,齐国要的不过是霸主的荣耀,秦国要的,却是你的国土和政权,这一点的差别,使当时大部分的诸侯国,在感情上都还是倒向齐国这一边的。齐宣王登基初期,还是延续了其父“会盟诸侯”的政策,经常和韩国、魏国、赵国举行会盟,接受他们的朝拜,期间和楚国以及魏国都发生过战争。但是秦国的强大,使齐宣王在公元前313年做出了联合楚国的重要决定。

这时期的楚国,在版图上也处于一个极盛时期,楚国此时已经完全占有了江东地区,吞并了越国故地,此时楚国地广人多,可以募集百万大军,而此时的齐国,又拥有富庶的经济条件,两家一个有人,一个有钱,自然一拍即合。公元前313年,齐宣王和楚怀王举行会盟,结成同盟共同对付秦国。但这个如意算盘,却很快被秦惠王给打散了,秦惠王只派来了一个张仪,凭借巧舌如簧,以六百里土地作诱饵,就让楚怀王轻易背盟,撕毁了和齐国的盟约。恼怒之下的齐宣王,反而做出了一个错误的抉择,他主动联络秦国,提出结盟共同对付楚国,这个愿望在第二年就实现了。楚国在撕毁了和齐国的协议后,才知道被秦国忽悠了,所谓秦国许诺的六百里土地,完全就是哄你玩的。盛怒之下的楚怀王发兵8万攻打秦国,在丹阳与秦国名将魏章部鏖战,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原先的盟友齐国竟然也出现在秦国阵营里,和秦国一道将楚国杀得大败。齐宣王出了气,但出气的后果却是严重的,齐国和楚国之间的联盟就此破裂,而两家谁都没有力量单独抗衡秦国,齐宣王和秦国联合大败楚国的结果,就是秦国趁机夺取了楚国在蓝田境内的土地,齐宣王忙活一场,两手空空。

通过和秦国的接触,齐宣王真正意识到秦国的强大,让他感慨万分的,就是六国的人才怎么都跑到秦国去了。为了能够招揽人才,齐宣王加大了对稷下学宫的投入,结果诸子百家的英杰在此荟萃,包括墨家、道家、法家的各路代表,都曾在稷下学宫游学过,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儒家杰出的思想家孟子。孟子初到齐国时,曾经非常兴奋,他对外宣告说:“管仲只让齐国成为了霸主,我要让齐国统一天下。”对于孟子所坚持的儒家思想,齐宣王却不感兴趣,战国时代刀兵无情,儒家那一套是不吃香的。孟子在游学齐国几年后,最后黯然离开了。比起秦惠王招纳的实用型人才,齐宣王身边的英杰们,学者居多,文化人士居多,他自己也喜欢诗文唱和,但安邦定国的人才,却凤毛麟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