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花灯节之夜

消息一个月后传进了东京开封,宋朝变成了欢乐的海洋。这时没人去想,李元昊之死对宋朝并不见得就是好事。提示一下,喂饱了的狼不再想咬人,换了只新的上来,一切就得重来。

国家第一时间地想到了庆祝,仁宗下令,今年两过十五花灯节(这年闰正月)。可是被曹皇后给搅黄了。她像是有什么预感,不希望这时的京城里过度的繁华混乱。

女人的直觉很准,7天之后,皇宫深处发生了一件北宋史上独一无二的事。

那天晚上,有四个人,分别叫官颜秀、郭逵、王胜、孙利,都是宫里崇政殿的卫士。没有任何原因,没有任何先兆,突然暴乱。他们穿越宫墙,目标明确,直奔皇帝的寝宫,快到大门时,才遇到了阻拦。

是一些宫女和太监。

他们立即大开杀戒,拔刀砍人。注意,四位赳赳武夫,手执利刃,居然没能把人砍死,是“伤内人臂”。更离奇的是接下来的事。都砍着人了,肯定得有尖叫,有混乱,事实上连皇帝寝宫里面都听着了,殿外边居然没人来干预!

寝宫内部,曹皇后很巧合地正在里面。她有自己的寝宫,平时不在这儿住。这时她一把抱住了自己的丈夫,不让他出殿查看。身为宋初第一军人曹彬的孙女,她立即就觉察出了事情的危险系数。可惜身边的人都跟仁宗一样,是宋朝近100年以来,在深宫内院里长大的和平孩子,虽然知道世上有杀人这回事,却从来没有亲眼目睹过。有个太监居然说,大家别怕,这是乳母在殴打小女孩儿……

曹皇后急了,厉声呵斥:“反贼就在殿外杀人,你还敢胡乱妄言?!”她接下来又做了两个决定性的指令,让皇帝熬过了当晚最危险的时段。

第一,马上去提水,小心反贼放火烧宫;第二,大家都过来,我亲手剪下你们各自的头发,明天行赏,以此为证。

这两条指令非常英明,片刻之后,宫门外就火光四起,门内的帏帘都被点着了。这一幕,一定让赵祯回想起了20年前的那场宫廷大火,那次他和刘太后险死还生,皇宫里一共被烧毁了8座大殿!

宫女太监们都各尽死力,一直支撑到了宿卫士兵赶到。

四个反叛者三人被当场击毙,王胜逃到了皇宫的北城城楼,藏了一整天,终于被搜了出来。他的命运很干脆,同样被当场杀死,甚至乱刀分尸。

危险过去了,留下的是重重迷雾。首先是作案动机不明,这四个人为什么要杀了宋仁宗,是受人指使,还是个人恩怨,或者是代表了广大的受苦受难的平民百姓,来向统治阶级报仇?都不清楚。

其次是事发当晚的警戒力度,和事后追查。

这四个刺客首先不是寝宫卫士,说声突然发难,穿越宫墙,就杀到皇帝的卧室大门外,请问这一路上都是荒效野外,没有个站岗的?必须得精确掌握宫内所有宿卫的行动路线,换岗时间,才能一直潜伏到寝宫门前吧。再加上连杀人、再放火,来了个全套的打劫操练,这得有多少时间,都做完了宿卫士兵才赶到,请问为什么这么慢?

最要命的是来了就大开杀戒,当场砍死了三个,完全不留活口。那个逃出去的王胜,是整件事里最后的一个线索,整整一天的时间啊,相信有关部门早就下达了追查的命令,居然被乱刀分尸了!

种种迹象都表明,有人成心让这件事变成死案,没法追查。问题出现,第一,这个人是谁;第二,之后还要不要追查,怎么追查呢?

关于第一,实在是不好说。我想了很久,只有两个可能,并且共有一个前提——此人必在皇宫内部。

很简单,事发到结束,整个过程都在皇宫内院,如果能有人在宫外遥控,在事发第二天都能顺利砍死最后一个人证。那这人根本就不用派出这四人小分队来刺王杀驾。他随时都能走到仁宗面前,说你去死吧。

皇帝就得去死,因为这人的威力太大了!

这是第一个可能,至于第二个人选,现在先不说,以下的分析会让他一点点地浮上水面。我们先要展示的是第二,即要不要追查,怎样追查。

这似乎是个玩笑,发生了这样的大事,宋朝建国百年以来第一次近距离谋反,难道还能不追究吗?答案是能。夏竦站了出来,他的原则是“不可滋蔓,使反侧者不安。”也就是说,别把事搞大了,让那些心怀鬼胎的人受刺激。

这真是滑天下之大稽,居然要照顾谋反者的情绪,怕他们急坏了!那也就是说,要养着他们,直到皇帝被成功干掉?

参知政事丁度被气得哭笑不得,给了他16个字:“宿卫有变,事关社稷,此而可忍,孰不可忍!”很有力量,义正严辞,应该说他的愤怒非常正确,领袖的安全高于一切,这是最基本的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