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喀布尔的深冬美极了,尤其是在黄昏时分,夕阳急急坠落,赶着去西边的伊朗赴约;平时司空见惯的黄褐色烂泥屋此时也全都笼罩在皑皑白雪之中,踽踽穿过城外旷野的那些挎着卡宾枪的孤单身影,也被赋予了某种令人瞩目的史诗气质。此情此景之中,没有哪个异乡人能够忘记自己身在亚细亚。
沙・汗住在西边很远的地方,那是一座戒备森严的要塞,隐身于至少有十五英尺高的巨大围墙之后。高墙之内围着大片的土地,因此单单是修建围墙本身,就必定动用了数百名囚犯,耗费了数月之功。这座威严可怖的建筑上配有可以转动的炮台,自身还建有供祈祷之用的光塔,笼罩在景色壮丽、冰天雪地的科依巴巴山脉的阴影里,提醒着外邦人这座城市在冬季绝对不可能走得进来,除非他们愿意在倾斜的山口里赌上一条命,而每年那里都会有很多辆卡车不知所踪。
前来造访沙・汗的客人得通过城堡的门口,那里悬挂着一根门铃线,努尔・木哈姆德使劲地拉了一下,门铃发出一阵回声,穿透了寒冷的空气。一般来说,这样的沉重大门本该由年老的武士来操作,他们年轻时服侍主子,现在则是老得不中用了。然而,努尔再一次拽响门铃时,我却觉得自己听到了马蹄敲击地面的声音。随后,大门没有偷偷地被推开半寸门缝,也没有通常会出现的从门缝里暗中窥视访客的守门人,而是被蛮力“轰”的一声打开,出现了一位三十六岁的美男子,端坐在一匹正在刨地的白马上前来迎接我们。
“马克・米勒!进来吧!”他用英语喊着。他就是莫西布・汗,沙・汗的儿子,受教于牛津大学和沃顿商学院。他在外事办公室身居要职,但是今天他的打扮却像个有钱的山里人,他身着羊皮裤,昂贵的刺绣马甲,俄式皮毛长外套,还有一顶银灰色土耳其毡帽。他的脸刮得干干净净,眼睛炯炯有神,态度彬彬有礼,一个受过教育的阿富汗人最好的表现也不过如此。我以前与莫西布・汗交谈过几次,就发现他学识精深,风度高贵,自恃聪明。他个子高挑,身材苗条,脑袋很大,顶着一头他自己特别为之自豪的黑色卷发。我很尊重他,认为他是我所结交的人中最聪明的。
只要跟莫西布在一起,我总能重新体会到一点,即假若阿富汗的命运由阿富汗人自己说了算的话,将取决于山里来的那群大胡子毛拉能不能斗得过像莫西布这样,从牛津大学、索邦大学,或者麻省理工学院毕业的青年才俊。虽然对于这种角力胜负如何,我完全没有把握,但是显然不仅是我,而是大使馆里所有的人都暗自祈祷,希望莫西布・汗和他那群年轻的伙伴能够取胜。
“这是从哪里搞来的马?”我一边问道,一边走进那座巨大的院子,这里在19世纪频繁的围城战役中曾庇护过数千名民众。
“看看这个印记!”他喊着,探下身来与我握手。“抱歉带着手套,”他说,“但是我怕拿不住缰绳。”
他指着那匹马腹部左侧的位置,有个潦草的“W”深深地烙在毛发和皮肤里。
“我不明白。”我说。
“好好想想,米勒!”
“W,”我自言自语道,“我不记得哪家马场用这个印记。”
“往感情的方面想想!”莫西布哈哈大笑,“想想!再想想!”
我猜不出来这个像密码一样的印记到底代表什么意思,当努尔・木哈姆德开着吉普车靠边开进院子的时候,这匹马受了惊,冲到了白雪覆盖的草原上——把这么一片巨大的草地称作花园实在是太荒唐了——使我恰好能够好好观赏一番莫西布的精湛马术。他把猛跑着的马儿拉回到吉普车旁边,让它熟悉汽车发动机的声音,然后一人一马敏捷地跳到我身旁,他用双手拢成杯形放在我的右膝旁,这几个动作一气呵成,精彩绝伦。“你来骑!”他命令道。
在阿富汗,有一件事情是外邦人怎么也习惯不了的:明明是一个文雅的阿富汗人,却总是一副蛮横的颐指气使的派头。“你来骑!”朋友一发话,你就会觉得如果还不立刻飞身上马,那威力无边的卡宾枪可就要开火了。于是我抬起右脚踏进他拢成杯形的双手里,奋力向上跳起以配合他强有力的一扶,然后稳稳坐在白马身上。
我曾在格罗顿公学上过马术课,骑术还算过得去,但是我很快就发现自己显然没法号令胯下的这匹牲口。这匹野性未脱的马儿偏偏还就喜欢背上驮着什么人,它在巨大的院子里尽情驰骋,极力用它的步伐来配合我的动作。我暗自思想:这马想吓唬我,但是又不想甩掉我,否则就没人给它吓唬着玩了。它并不是完全不理会缰绳的指令,但是也不愿意按着指令快速反应。这畜生想必像个任性顽童似的想着:如果我不理这个骑手,他就会放弃。但是我用动作逼着它听从我的指挥,这匹马也就慢慢地适应了我的命令,但是多少还有点不服气。这匹马非常出色,我把它引回吉普车那里,莫西布・汗正站在车旁跟努尔・木哈姆德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