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杰露莎在破草棚里还能勉强保持健康,可在舒适的房子里却偏偏不行。在父亲送来的干净木屋里享受了不到三天,她便病倒了。

“她干活太累了,”惠普尔医生并不隐瞒,“如果她愿意让夏威夷女人来照顾孩子……”

可艾伯纳不同意,于是惠普尔建议:“为什么不把她送回新罕布什尔去?过上三四个冬天,多吃苹果,多喝鲜奶。她会恢复的。”

这一回,强烈反对的是杰露莎:“这是我们的岛,约翰兄弟。”她固执地说,“当我第一次从‘西提思’号的船舷上看到它时,心里害怕极了。但这么多年过去,这里已经是我的家了。你可知道,前些日子有人邀请艾伯纳去火奴鲁鲁,是我不愿意去的。”

“那我就只有一个药方了。”惠普尔说,“少干活,多睡觉。多吃东西。”

可杰露莎有四个孩子要照顾,还管着一所学校,根本没有时间休息。终于,某天清晨醒来时,她觉得胸口好像被铁钳子夹着似的,说不清楚到底是怎么个痛法,然而却渐渐喘不上气来。艾伯纳把她安置在一扇打开的窗户旁后便赶紧跑去找医生。当惠普尔医生赶到房间时,杰露莎的气喘已经十分可怕了。

“赶紧扶她上床!”约翰说,他抱起朋友的妻子,却骇然发现杰露莎已经没有多少体重了。“跟她比起来,”他想到,“阿曼达可重得多了。”他让孩子们跑着去詹德思船长家,然后轻声对艾伯纳说:“恐怕她是不行了。”

其实他无须刻意低声,杰露莎已觉出死神临近,问能否让阿曼达和露艾拉到房间里来。女人们赶来后,杰露莎让人把孩子们也叫来,说她想再听一次那首伟大的传教士赞美诗。于是房间里的所有人,包括那临终的女人,同声唱诵起来:

从格陵兰冰雪山,

到印度珊瑚岸,

从赤道南广洋处,

肥美海岛万千;

许多城市和农庄,

无数茂林花海,

都闻有人声呼唤,

求解罪恶锁链。

我们为此付出了辛劳。

杰露莎已是气若游丝,阿曼达・惠普尔见死神已扼住了病人的咽喉,便轻声朗诵起一首赞美诗,大家当年正是在这首圣歌的引导下来到这片黄金海岸,踏上了这段人生旅程。“福哉爱主圣徒,彼此以爱结连。”阿曼达唱起第一句,然而艾伯纳却没法和着众人唱出这令人心碎的歌词,歌声断断续续,到了令人心酸的第二节,这几句歌词仿佛是特地为这些为着上帝的事业而远走他乡的人所作。艾伯纳瘫倒在椅子上,双手捂着脸,不忍去看那病榻上虚弱的妻子。然而杰露莎与众人的歌声水乳交融,她的一生堪称团结协作的典范:

软弱彼此体谅,重担互相担当,

一人心伤,众人泪淌,只有一副心肠。

“我亲爱的丈夫,”杰露莎艰难地大口喘着粗气,“我就要去见我主上帝了。我看见了……”说到这里,她便溘然长逝了。

杰露莎被葬在拉海纳教堂的公墓里,坟头只竖起了一具简单的木头十字架,孩子们伫立在母亲的墓旁,看着群山上腾起朵朵白云。葬礼结束后,人群散去,阿曼达・惠普尔觉得这具仓促制成的墓碑实在简陋,于心不忍,于是就在木条上刻下了一句同样适用于所有女传教士的墓志铭:夏威夷之盛世,乃此女之骨殖所造就。

在后来的岁月里,人们开始热衷于谈论这些传教士。“他们来到岛上造福,做了不少善事。”其他人则报以嘲笑,传教士有句口号:“他们来到黑暗中的国度,离开时身后光明坦荡。”那些人则说:“他们离开夏威夷时,身后可不是空荡荡的。凡是没钉牢的东西全被他们偷走了。”

可这些评语都与杰露莎・黑尔无关。她身后追随着无数男女,将群岛教化成文明社会,将岛民组织成一个个富有活力的团体。杰露莎的名字被用来为图书馆、博物馆、医学委员会和教堂设立的奖学金命名。杰露莎在自己寒酸的破草屋里操劳终生、耗尽心血,她正是从那里将慈悲和博爱传播到这座充斥着腥风血雨的码头小镇。她一针一线、一字一句地教导茂宜岛的女人们守妇道明事理,比丈夫长篇大论的训导更有成效。杰露莎一无所求,一味付出,她那纯洁无瑕的爱日益炽烈,守护着这座她为之奉献终生的岛屿。“夏威夷之盛世,乃此女之骨殖所造就。”无论何时,只要我想到传教士,便会想起杰露莎・黑尔。

杰露莎辞世不久,拉海纳的美国人花了好几个小时,讨论如何照顾黑尔家四个孩子的问题。大家决定,暂时把他们交给詹德思太太照顾,直至找到一艘船把孩子们送回沃普尔村布罗姆利家。然而这些安排并非与艾伯纳商量的结果,所以也不能强加在他头上。出乎大家的意料,詹德思太太主动提出要把孩子们接走时,艾伯纳却宣布自己将继续照料他们。于是孩子们便都留在了传教士寓所的高墙之内:十三岁的弥加、十岁的露西、六岁的大卫和四岁的艾丝特,由父亲照料。在生活上,弥加成了父亲的得力助手。他是个苍白消瘦、表情深沉的孩子。他酷爱读书,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掌握的语汇甚至比学识渊博的父亲还要多。惠普尔家和詹德思家的孩子们可以绕着传教所的院子疯跑,弥加・黑尔却找不到打发时间的乐子,只好无所事事地坐在院子里,手里捧着的不是希伯来语字典,就是一本科尼利厄斯・施格瑞福利厄斯的《希腊文-拉丁文词典》。黑尔家的两个小姑娘穿着艾伯纳认为得体的长袖巴斯克罩衫、素色的垂地长裙和长及脚踝的马裤,头戴一顶系着彩色蝴蝶结的扁草帽。所有这些衣帽鞋袜全都是从慈善箱里翻出来的。她们读书的速度同样奇快无比,掌握的词汇量之多,足以震惊比她们年纪更大的孩子。一般的岛民只有在礼拜天才能看到黑尔家的孩子们。父亲把他们收拾干净,挨个儿在孩子们身上小心翼翼地套上最好的行头,然后孩子们便在父亲身后迈着庄重的步伐朝着大教堂走去。每到此时,村里便有好多有孩子的妇女在一旁议论:“他们是多么苍白啊,跟他们的妈妈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