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是关还是开
曾扩情:生于四川省威远县。毕业于黄埔第一期,复兴社的发起人之一。奉蒋介石之命出使四川,与刘湘等人联系,后出任四川省党部主任委员。
邓汉祥:字鸣阶,生于贵州盘县。职业幕僚,先后辅佐陈宦、段祺瑞,在入幕于刘湘后,成为刘湘帐下必不可少的重要谋士。
潘文华:绰号潘鹞子,生于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刘湘后期最信任的将领之一,时任模范师师长兼四川南岸“剿匪总部”总指挥。
郭勋祺:绰号熊猫,生于四川省双流县。时任模范师第三旅旅长,在川军新生代将领中最为突出,尤其土城战役让其一举成名。
刘兆藜:生于四川省南部县。时任四川南岸“剿匪总部”直辖第一师三旅旅长。在新生代将领中,与郭勋祺齐名。
刘元塘:生于四川省大邑县。他是刘文辉的侄子,当时在刘文辉的第二十四军任师长。因会理一战被蒋介石晋升为陆军中将。
刘伯承:原名刘明昭,字伯承,生于重庆市开县。曾留学苏联,毕业于伏龙芝军事学院,长征时任中央军委总参谋长兼中央纵队司令员。
刘文辉:字自乾,生于成都市大邑县。败给刘湘后,困居雅安。时任第二十四军军长。
林彪:生于湖北省黄冈县。毕业于黄埔第四期。长征时,在红一军团任军团长,是中央红军的主力战将。
孙震:生于四川省绵竹市。毕业于保定军校第一期步兵科。在田颂尧的第二十九军任副军长,田颂尧被撤职查办后,他升任军长,并将部队番号改为第四十一军。
胡宗南:生于浙江省安吉县。毕业于黄埔第一期。他以练兵和指挥见长,在黄埔学生中,是第一个升任军长且跨入将军行列的人。
张国焘:生于江西省萍乡市。毕业于北京大学,五四运动学生领袖之一。时为红四方面军领导人。
能出手解救刘湘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蒋介石。
蒋介石正忙于在江西指挥“第五次围剿”,分身无术,急需有人在四川主持军事,而且川中诸侯一遍看下来,他也挑不出比刘湘更好的,不支持刘湘还能支持谁,因此连电慰留。
1934年10月17日,江西苏区“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被迫离开根据地突围西进,开始了著名的长征。蒋介石更加重视刘湘的作用,承诺只要他复出,可尽力提供军火和粮饷方面的援助。
有了蒋介石的支持和承诺,刘湘顿时感觉有了信心和底气,这才由重庆返回成都。
1934年10月22日,刘湘通电复职。蒋介石立即践诺,发给川军炮弹五百发,枪弹两百万发,同时邀请刘湘面谈。
刘湘随即召集属下谋士和部将,在重庆,而不是成都,开了一次会。
这次会议的特别之处,还在于是在刘湘家里开的,可谓一次别开生面的“家庭会议”,因为它将决定四川这扇门究竟是关还是开。
三把钥匙过去刘湘和刘文辉的一个重大分歧,便是四川的“闭关自守”问题。说是有分歧,但其实他们叔侄间并无本质不同,刘文辉打开门,也不是要放别人进来,他是要出去开人家的门。若放到现在的“破落户”地位,刘文辉估计也只会强调“闭关自守”——没办法,你的心胸再广大,可身躯的宽度不够,还是一样白搭。
此一时彼一时,从红四方面军入川起,四川的门就已经被踢开了,想关也关不上。另一方面,面对惨淡局势,若继续将蒋介石拒之门外,不等红军进攻,川军便可能先行崩溃。
在“家庭会议”上,众人都认为,指挥不统一的状况必须得到改变。诸侯们在四川内战中与刘湘或敌或友,地位相当,刘湘在对第二十一军进行奖惩时,可以绝对做主,令行禁止,面对他们就比较困难了,这样当然就起不到指臂相连的作用了。
那么,为什么不“挟天子以令诸侯”呢,只要说是奉“中央”之令,谁敢不从?
这么做,也就用不着再顾及双方的面子,而且理由冠冕堂皇:与红军作战是全国性的,不是四川一省之事,自应和“中央”连成一片。
开完“家庭会议”,刘湘初步决定接受蒋介石的邀请,实施“门户开放”。
虽然“门户开放”在川军内部已得到共识,但四川舆论对此并不苟同。长达多年的滇黔军“侵川”历史,使川人对任何外省势力的渗入都分外敏感,就算是蒋介石的“中央”也不例外。
刘湘因此未出发前就受到多方责难,而作为他自己,其实也不无心病。
早在曾扩情首次入川时,蒋介石就曾通过他邀请刘湘在武汉见面。当时刘湘答应得很爽快,所乘轮船和随行人员都指定好了,行李也搬上了船,谁知临行前夕,他却派人告知曾扩情,说是得了重病,生死未卜,没法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