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刀光如雪月如霜

林森:生于福建省闽侯县。国民党元老,时任国民政府主席。

沈鸿烈:生于湖北省天门市。东北海军的缔造者,有能将之称,时任青岛市市长。

韩复榘:生于河北省霸县。原西北军著名战将,时任山东省政府主席。

向文彬:生于四川省广安市。毕业于四川讲武堂,为杨森帐下勇将,当时在第二十军任团长。

林相侯:生于四川省泸州市。毕业于四川讲武堂,曾任杨森的警卫员,当时在第二十军任团长。他是川军在抗战中以身殉国的第一位团长,也是第二十军在淞沪战场上损失的最高级别军官。

李介立:生于四川省犍为县。毕业于四川讲武堂,为杨森帐下勇将,时任团长。

郭汝栋:生于四川省铜梁县。曾为杨森部下,后与范绍增等人组织“四部倒杨”,与杨森争抢第二十军军长头衔。“四部倒杨”失败后,出川投奔蒋介石,部队也改称第四十三军,任军长。

刘雨卿:生于四川省三台县。时任第四十三军第二十六师师长。

在东路纵队出发的同一天,有一支川军也正起程向前线开去,不过其出发地并非四川,而是贵州。

贵州是个民情非常复杂的省份,尤其黔西南一带,尽为崇山峻岭,乃苗彝等少数民族聚居之地。苗彝都各自拥有武器,且不服政府管束,非常难于治理。

清末名将胡林翼最早就是在贵州获得了“平乱专家”之名,可想而知此地混乱的程度,到了民国还是这样,即便王家烈统治贵州,其政令也无法在这些地方推行。

当时蒋介石已视杨森为自己的可靠力量,便派他带整训后的第二十军前去摆平。

杨森用了一年多时间在黔西南进行“清乡”,光搜缴的民间枪支就达万支,其部队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恢复了元气并得到发展。“清乡”结束,他按照南京政府的整军要求,老老实实地在贵州进行了缩编。

原有的三师缩成了两师,但由于汰弱留强,部队剩下的全是体力较好、技战术过硬的兵员,军官多出来后,杨森又在各级增设副职,使指挥系统也得以充实,因此第二十军的战斗力反而得以提高。

当淞沪会战的消息传来,听说前线战事剧烈,急需增援部队,杨森立即向蒋介石请战,遂使第二十军成为川军中第一支参加抗战的部队。

第二十军开拔前,蒋介石致电杨森,让他乘机先来南京。

到南京后,杨森住在第二十军办事处。有人劝他移居中央饭店,杨森回答说,中央饭店固然舒适,但战争期间,还是与随行将校住一起比较方便。

当时南京经常遭遇空袭,杨森倒也不惧,他住在办事处,始终镇定如常,并随时掌握着部队行军的进展情况。

第一个接待杨森的南京大员,不是蒋介石,而是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林森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问第二十军现在到了何处,杨森现在作何打算。

杨森就第二十军行止作了汇报,至于个人打算,他也早有想法,那就是趁部队尚未到达,对南北战场作一考察。

打仗算是杨森一生的功课,在这方面他从来都一丝不苟。既然未来的敌人是拥有现代化装备的强敌,与以往内战中所有的对手都大为不同,那么打仗之前,多少得做到心中有数才行。

林森是国民党元老,辛亥革命时期同样打打杀杀,如今虽改而从政,对军事却并不陌生,可谓知人亦知兵。他对杨森的计划表示赞同,并拨给一万元旅费。

第二十军穷得叮当响,没这笔旅费,杨森还真的没法动身,当下他就启程前往上海。

淞沪会战正在激烈进行当中,黄浦江上日舰排列如山,贴着红膏药的日机每天轮番轰炸,中日两军在街巷中对峙,这座东方大都市面临着血与火的考验。

不过这里还不是最前沿,杨森更想了解的,是上海的郊外战场,也就是第二十军到达后的作战区域。

跟接待的部队长一说,对方说去也可以,但为了安全,必须晚上去。

晚上,杨森终于来到了前沿战场。他在中方阵地上看到了高昂的士气,然而同时也见识了日军飞机大炮的厉害。

战场及其附近上空已经全部为日机所控制,前方的部队调动,只能在黑夜中进行。前线官兵白天受伤后,也只好先躺在战壕里,到晚上运至后方救治,否则的话,几颗飞机炸弹扔下来,伤者还没等运到目的地,半途之中就可能被炸光了。由于都要等晚上,所以一到那个时候,公路上就会变得特别拥挤不堪。

这是以平面战对立体战,以血肉之躯对钢铁打击,尽管事前杨森已有心理准备,但真正到了现场,还是大受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