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纵横四海
自从黄郛南下不归之后,华北局面一日危似一日,连何应钦都因顶不住压力,跑回了南京,但这时有人代之而出,撑住了眼看就要倒下的擎天之柱。
此人非同凡响,黄郛在华北苦撑两年之后,他又继续在那里独撑两年,然而同为政治家,两人从性格到作风又截然不同。
黄郛是一个很真的人,这个人却真真假假,哭哭笑笑,一生演过的戏连他自己都数不清,黄郛有既定的深远策略,这个人擅长的却是变幻不定的纵横之术。
他就是萧振瀛。
拥宋主冀
黄、萧不同,很大程度上还缘于角色定位不同。
黄郛为国之干臣,所思所虑均从国家大局出发,有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萧振瀛出自二十九军,他所要努力争取的,首先必须是“主公”宋哲元和二十九军这个团体的利益最大化,所以他当不成诸葛亮,最多只能做宋公明旁边那个拿纸扇的智多星吴用。
长城抗战,二十九军能够一举成名,与萧振瀛的宣传技巧是分不开的——说得好听叫宣传,说得不好听其实就是吹。
当时从古北口到南天门,战事比喜峰口要激烈得多。徐庭瑶不仅善筑工事,而且多次派兵夜袭日军,有的战果绝不比二十九军小,可是他吃亏就吃亏在不会吹。
在前线坚守的几个月里,徐庭瑶一共就接受过一次采访,就这次采访记,也在报上被挤到了一个小角落,原因是读者不爱看。
让人们爱听爱看,这是萧振瀛的长处。
晚上出去摸营,你说几点到几点,枯燥得跟个流水账一样,谁愿意看?
你得把场面弄得惊心动魄,犹如探险记或武侠小说,让人津津乐道,如身临其境才行。
阵地之上,说起伤亡,大家都是一堆又一堆,而且喜峰口比南天门还丢失得早,这要照直说出去,多让人丧气。
绝不能这么说,伤亡大是确实的,可是你得强调敌人伤亡还要多还要大,我们一个小伙子,拿大刀砍人家七八个乃至十几个绝不在话下,这样才能提神给力!
反正又没有谁会去精确统计,吹多一点,吹大一些,没事的。
报界大亨史量才,因为他,二十九军才得以名扬天下
萧振瀛最绝之处,就是把二十九军本来不得已才用上的弱项——大刀给编排成了自己的品牌标志,几乎就是天下第一神器。
二十九军的英雄们大刀一举,砍瓜切菜,什么机枪呀,大炮呀,坦克呀,能砍的全给他砍掉。我们就只要带一口袋过去,回来时口袋里装的便全是黑压压的鬼子脑袋。然后往一辆被砍倒的装甲车旁边一站,拎一口大刀,不要太上照哦。
在需要大侠的时候,大侠集体现身了。
寄托在这个大侠身上的,有若干年后的《大刀进行曲》,还有民众捐赠的礼物——到喜峰口慰问二十九军的女学生们特地带来九十九把大刀!
萧振瀛到上海为二十九军募捐,到处受到欢迎,各方人士纷纷慕名来访。这里面,萧振瀛最重视结交报界大亨,并与《申报》老板史量才结成了莫逆之交。
上海大报,以《大公报》和《申报》最为著名。《大公报》属于主流报纸,但它层次太高,离老百姓太远,《申报》看上去虽俗了那么一点,然而俗才好啊,老百姓爱看,这就是真理。
史、萧二人荡舟于黄浦江上,一个引吭高歌,一个吹箫相和,搞得十分热络。萧振瀛负责为史老板提供有关二十九军的独家猛料,史量才则在报上卖力鼓吹。一时之间,《申报》几乎成了二十九军的垄断报纸。
渐渐地,在人们印象中,提到长城抗战,便只有二十九军,而大刀队的神人们,也渐渐可以与刀枪不入的义和团相媲美了。
二十九军由此大出风头,身价百倍,不仅翘然独出于杂牌军队之上,连中央军都望尘莫及。
长城抗战结束,各诸侯都想在华北分一杯羹,宋哲元和二十九军也不能例外,为此奔走的当然还是萧振瀛,他的目标是为二十九军谋取北平。
华北的名义主持人是黄郛,可是不管萧振瀛怎样施展手段,开尽后门,最后还是屡屡吃闭门羹,不得其门而入。
一个强的遇到了另一个强的。萧振瀛的纵横术第一次失败,而黄郛总揽全局,他也绝不会听任一支地方军队在华北形成气候,这就导致了黄、萧交恶的开始。
归根结底,这两个政治家,一个在朝,一个在野,各为其主,各思其责,冲突实在是不可避免的。
那个年头,谁有枪谁就横。宋哲元达不到目的,便和其他诸侯一起对黄郛来了个不合作,凡是黄郛在会议上提出的议案,他们都大唱反调,说黄郛在“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