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75章 大军
一月十五日,德川家的十二万大军抵达了大阪城外,从三个方向包围了大阪城。
德川家的武将似乎认为自己兵力占据绝对优势,根本没有考虑李植出城迎战的问题,上来就大咧咧地选择了围城。
十二万德川大军像是一片无边无际的海洋,聚集在大阪城的东面,南面和北面,只留下一个西面给城中的士兵“逃亡”。
毕竟只有留下一个缺口,城中的士兵们才会在士气低迷时候逃跑。如果四面全部围上,被包围的士兵就会死战了。
十二万人并不全是德川家的士兵,各地的藩镇士兵都有,不过现在他们都可以被称为幕府军。幕府的士兵们在背上插满了小旗子,上面纹着各式各样的家徽。远远望过去,视野内几万面各色小旗迎风飘扬,仿佛布满了整个大地,十分威风。
李植站在城垣上,用望远镜观察德川家的士兵和装备。
实际上日本的士兵并不全是常备兵,有相当部分都是半农半兵的农民。日本在丰臣政权时代曾实行过大规模的常备兵制度,但随着丰臣政权的结束,这种制度很快被征召兵制度打败。在倭国,乡野中的农民稍有战斗能力,就有受到征召成为士兵的可能。
德川幕府的亲藩大名和谱代大名占据了日本最富庶的土地,在雄厚的财政下,这些军阀养着许多半农半兵的“地侍”。由于日本战国时代的尚武风气还没有消退,这些士兵的装备甚至超过一般的明军。
李植用望远镜看过去,发现德川幕府的士兵大多穿着足轻具足。
这种具足是在日本战国时代发展出来的一种轻便盔甲。具足一般由胴、草褶和阵笠组成。绝大多数足轻具足都没有保护手臂和腿部以下部位的护甲,加之厚度较薄的原因,其重量也明显低于武士铠甲,大部分全套足轻具足的重量都在七、八斤左右。
在德川幕府时代,日本士兵的盔甲一般由大名统一制作,在征召农民兵参战后发给士兵。所以这些盔甲又被称为“御贷具足”。这些具足的正面往往纹着大名的家徽,和足轻背上的小旗一起构成敌我辨识物。
李植在观察岛津家等盟友的士兵后知道,这种具足的胸甲和头盔,也就是胴和阵笠往往都是铁质的,具备相当的防护力。虽然日本的军阀在火炮方面相当落后,但在盔甲方面却是有一定的优势的。
当然,这种薄薄的铁盔甲拦不住李植的米尼步枪。李植用岛津家的足轻具足试验过,米尼步枪在二百米距离上可以轻松击穿这些劣质铁片制作的铁甲。
幕府足轻手上武器比较统一,大多是长长的长枪。李植从盟友的足轻那里了解过,这些长枪的枪竿为复合构造,以橡木等木材为芯,外面包上竹片,也像弓那样涂漆防潮。不同大名家军队所用的长枪长度依武将的喜好而不同,通常是四米半左右。
实际上手持沉重长枪的足轻是无法快速冲阵的,这种古老的武器完全威胁不了李植。李植用望远镜在德川幕府的大军中观察,更关心的是倭国的铁炮。
日本的军队中,铁炮的装备比例十分高。在万历朝鲜战争中,日军的铁炮部队成为日军的主力部队,甚至有一名日本武将写信回国时候要求所有被派遣到朝鲜的士兵都要随身携带火绳枪,无需其它武器。
幕府大军中大概有三分之一的士兵手持铁炮。这个数量已经很惊人了,算下来十二万幕府军中便有四万火绳枪手。皇太极倾大清之力也才装备三万火绳枪手。而倭国幕府只出动一半的兵力攻打大阪,就有四万铁炮。
这些铁炮手的有效射程大概是一百米左右。
可以说,铁炮兵是日本最有特色的兵种,在战场上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
德川幕府军中也有大炮,这些大炮被集中布置在大阪城的东面。李植一门一门地算了一下,发现幕府军中有五十四门大炮。这些大炮有十六门是小炮,大概是日本自制的“大筒”。还有三十八门是沉重的加农炮,估计都是从荷兰人手上买来的。
开战之前,德川幕府派出了一名高大的武士到大阪城下叫阵。
这名武士穿着华丽的武士大铠,骑马行到大阪城城垣五百步外,跳下了马。他步行走到大阪城城垣的一百步外,扯着嗓子用日语喊了一大通。
李植看了看身边的翻译。
那个翻译是郑开达的专用翻译,是个旅居日本的汉人。听到日本人的叫阵,这个翻译冷笑一声,说道:“国公爷,这个武士说了,如果现在城内的汉人开城投降,德川将军只杀国公爷一人,其余士兵可以安全回国。”
“随国公爷倒幕的三个藩镇,也只会减封,不会夺去全部领地。长宗我部家只需交出家主一人,余者都不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