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服骑射四(第2/2页)

赵的北长城同东方的燕长城,西方的秦长城,共同构成中国古代北方的坚固防线,是秦汉以来万里长城的基础。

在战胜三胡的过程中,骑兵发挥了不可取代的攻坚越险、追亡逐北的作用。但骑兵还是不能脱离战车,独自成为主战力量。这主要是因为当时骑兵战具尚不完备,没有马蹬,削弱了单骑的作战能力。

马镫看似简单,却是极具革命性的坐骑部件,它可以使骑手与战马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当你蹬住马镫,身体前倾,手挟长矛,把人的重量与马的庞大冲锋惯性合二为一,使马匹和人变成长矛的运载火箭,一起发射出去,全力飞撞敌人,什么甲胄能阻挡的了,唐吉珂德就是这么袭击风车巨人的。马上不能用戈,戈是钩割、劈啄武器,想要毙伤敌人必须停下马来挥臂劈啄,徒然浪费马匹冲击惯性。带尖的长戟和矛就好的多,但因为没有马镫,赵武灵王的骑士用戟和矛也不多。没有马镫,不易掌握平衡,驾马狂奔之中,双手挥舞大戟,是件笨拙、危险、自不讨好的事情。

所以,赵武灵王的骑兵应该是这样打仗的:远距离冲锋时,人是坐在马上弯弓射箭,“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要五只箭把在右手里连续射击,不要发完一根,囊里拔一根)。等马匹冲到接近敌人时,就逊了,反倒要刹车放慢速度,拔出腰上的青铜剑,让马停住,短兵相接,以白刃杀伤敌人。长一点的戟矛武器,也会用到,但这么格斗,威力还是削弱了,因为没有借马力冲刺。

所以骑兵在当时的杀伤力亦不是极乐观,只限于突破敌阵的前沿,而且正面突击深度较浅,目的给敌人造成惊慌混乱,然后留给主力战车和步兵后队跟进,完成深度正面突击。骑兵更大的用处是担任迂回包围,从敌人侧翼扰乱攻击,打乱阵脚,也就是所谓“乱大敌”。追击也是骑兵的拿手好戏,以快欺慢,追歼溃兵。堵截粮道、传递情报、劫掠辎重也是骑兵的长处,因为他行动超远轻捷,不受地形、气象影响。奔袭也不错,长距离突然奔袭,出其不意,攻其懈怠,打得敌人措手不及。譬如说,当敌人宿营于某地,正要吃小米干饭呢,赵武灵王的骑兵从百里外突然袭来。对方只能仓促应战,步兵们抄起家伙,主力战车们却帮不上忙。因为,把战车的四匹马套在车辕上,没一个小时套不完,只好看着步兵挨打。

如果你呆过农村就知道,老农挥着鞭子、吆喝着给大马穿衣服——肚带、鞍子、口衔、马镳,连吓唬再诱惑,最后让马倒着钻进车辕里去,费老大劲了。而在战场上,时间就是生命,等马们钻进车辕开始上班了,敌人已经取“上将之人头”奔驰而去了。来去飘如疾风,防不胜防,追不及追,这是骑兵最大的特长。西汉大将军卫青,奔袭六百里,乘夜歼灭匈奴右贤王一万五千人,就是个成功例子。

总之,骑兵是无与伦比的辅助作战兵种,可以完成正面首轮突击、侧翼扰敌——起到波动敌阵的捣蛋作用,以及溃兵追歼、远程奔袭、情报侦察、断截供给。但不是战场主力。这根飞机刚出现在战场上时的地位差不多。事实上,赵国骑兵通常不过一万骑,占赵国总兵员10%一下。其它诸侯国,不过1%。战场主力还是步兵和战车兵。骑兵数量不可能太多,也是受着给养运输的限制。一匹马一天需要的饲料大约是士兵一份口粮的十倍重,军队中骑兵占了10%,总粮草重量就增加了一倍,占到20%,总重量就增加到原来的三倍。马是不能在路边吃青草为生的,马是个康大个,看上去很生猛,其实很娇气,吃青草多了,就拉稀,它必须吃晒干切碎的饲料。所以,评书上常讲,“押运粮草官”,就是人吃的粮和马吃的草,都得用辎重部队运送。

骑兵真正成为主战部队,还是要等我们“项羽”先生登场以后。项羽被认为是“形势家”,形势家指挥战争的特点是集中兵力、强攻硬取,速战速决。骑兵优异的机动性能正好胜任“形势家”的战术要求,所以深受项羽所喜爱。项羽把骑兵作用发挥到了极至,无战不克,打得刘邦闻风丧胆。所以,真正把骑兵推到战场舞台中心,给战斗形式带来翻天覆地变化的,还不是赵武灵王,而是项羽。战车急骤退出战场,也是在项羽时代,因为笨重的战车不利于“形势家”的战术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