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交远攻四(第2/2页)
孟尝君这个看似勇武实则愚蠢的家伙,兴兵伐秦、攻楚两次重大军事行动,结果却是虚弱了齐国、捐助了韩魏、帮助了赵人、肥大了宋国、自残了同盟楚国,还丢了俩油瓶——中山和滕国,真是一战而七不讨好,被后人视为“远攻近交”的典型失败反面案例。如果齐泯王能坚持自己远交近攻的正确初衷,不走孟尝君的错误战争路线图,而是结好远方秦国,秦齐各自在邻近地区兼并,两家不断扩张,东西平分中国,最后两家碰在一起,争个高下,齐人仍有机会。如果觉得这个办法比较消极,那么,齐人、秦人在各自地区扩张的时候,齐人还应该支持秦的周边邻国,抵制秦的扩张,遏制秦的兼并壮大,比如说齐人可以暗中支持楚国,帮助楚国斗秦,限制秦国的扩张速度,那就更便于自我扩张,提高了胜算。可惜的是齐人没有帮老楚,反倒是孟尝君五年攻楚,把楚打趴下去了。
有人说,孟尝君合纵三国去打秦国,这是削弱秦国的积极自救啊,难道不应该合攻秦国吗。其实,孟尝君打击了秦人有生力量却不能占据其领土,对秦人的削弱并不大,甚至秦人以守,他以远攻,他的代价和损耗更大。俗话说“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打击敌人有生力量,是伤其十指;攻占敌人土地才是断其一指。当孟尝君合纵三国攻秦,秦人认输求和,孟尝君也就罢休了,没有进占土地。大约他也不希望秦人让出很多土地,使得韩魏获得壮大。他只希望报掉私仇,所以,打击秦人有生力量以后,他就撤了,而有生力量是很容易用小米从新喂养出来的,用不了多久,秦人就缓过劲来了。所以,孟尝君合纵攻秦,与其说削弱了秦国,不如讲自我消耗。
但是,齐国从齐桓公以来,延续着前人的老路,最高理想仍是做传统的霸主。齐国虽然也吞并小国不遗余力,但对于韩、魏、燕、赵等国,一旦这些国家表示服从、跟随,也就不再坚持对其用兵略地;甚至把共同掠夺来的大部分城邑赏给它们,以资鼓励,显示出霸主的泱泱风范。它仍承认七雄中其它六国的独立地位,维持列强割据的基本政治局面,仅仅满足于充当诸侯联盟的领袖,没有完成统一大业的雄心和气魄。只是相当与诸侯共存但是地位略高的所谓霸主,自然就有了孟尝君“远攻近交”吃力不讨好的错误战争路线了。向齐桓公那样,结好中原,卵翼佑护中原,挟中原而伐四夷,走“近交远攻”的作战方向,结果白白消耗了自己,资助了韩魏。
孟尝君“远攻近交”结好韩魏,固不足取。齐泯王不同意孟尝君的作法,却也没有瞄准韩魏。他虎视眈眈,把扩张的主要目标放在阻力较弱的齐国以东南的宋国和淮北地区,。尽管在这一地区拓地千里,收获很大,但是由于地理位置的偏僻,这一局部成功对于争霸天下的整个计划来说,并不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天下的枢纽,战略地位最重要的,还是中原韩魏地区,但我们已经说了,齐国作泱泱霸主的遗传性,使得他对韩魏不是蚕食攻消(像秦国那样),而是卵翼之。齐国没有竭尽全力攻占中原韩、魏或赵的战略要地,这显然也有着“知难而退”的因素,这里确实也不好打。
秦国选择的扩张方向不同,他们对中原韩魏地区的殊死搏争,攻占韩魏领土贪得无厌,这与它们各自的政治目的不同也有密切关系。秦国顺应了中国社会发展需要统一的历史趋势,以兼并海内为己任。从前,张仪为了维护秦人改革的和平外部环境,对韩魏主要以连横结好为主,但我们很快就要在下一节看到,秦人掀起了攻击韩魏大举行动了。
齐国从齐威王时代的霸气,经过齐宣王、齐瑉王而走向衰落,根本转折点就是田婴、孟尝君这爷俩的前后专权。孟尝君虽然享誉为“战国四君子”之一,但这是受他恩惠的门人的喝采,是帮他吆喝的,为之邀誉以蒙蔽齐王,从而夺得齐王的信任与齐国的专政大权的。对于国家他是罪人。惜乎司马迁不查,而为之树传扬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