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璧归赵二(第4/4页)
不过,说到廉颇的战功,也不算多么“赫赫”。他是在前不久(五年前,公元前284年)的五国合纵攻齐战役中刚崭露头角,趁着一哄而上,夺了齐属的个别地盘。后来廉颇的几次战功,都是针对疲顿的齐国兴兵而致的。所以这时候的廉颇岁数并不大,并不像戏台“将相和”上面那样大白胡子的老头,开口就是“老夫我满怒胸膛”。戏台上的大白胡子老夫,是受了“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句话的误导,其实这句话是公元前240年左右(近四十年以后)的事情。此时(公元前279年渑池会时期)的廉颇当在三十岁出头。
廉颇在评书中的样子是“面似镔铁,黑中透亮,两道宽眉,斜插入鬓,一双虎目,炯炯有神,一部银髯苫满前胸”。这个描述大约不错,比较传神,只是“银髯”说的不当,即便在十九年后的长平之战(公元前260年),廉颇当为五十岁许,尚不须“银髯”。
不管怎么样,三十几岁的廉颇,开玩新闻发布会,就开车上街,见到蔺相如的车过来,就上去“别”他。蔺相如赶紧急刹车,引车避逆,还常称病不朝,不与之争。蔺相如的门客以之为怯:“受了这样的羞辱,庸常人尚且羞之,况于将相乎。我们请求离职,不当你的小弟了。”(赵人喜欢打架,遇上这种羞辱,怎能不按剑而斗啊)。
蔺相如平心静气地做了他们地思想工作:“夫以秦王的虎狼之威,我尚且当廷叱之,辱其群臣,怒发冲冠,耸起羽毛与其搏斗。廉颇之威勇,怎能比及秦王及其群臣,我又何惧于区区一廉颇。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廉颇与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我之所以避让廉颇,是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善矣哉——!一席话说得风格高亮,真可垂训千古,门客闻言,无不惶惧诚服。廉颇听到记者向自己转告了这些话之后,当场愧疚得无地自容,色急且恨,惭不可当。当即免冠顿首,肉袒负荆,一切面子都不要了,系着发髻,光着膀子背着荆条,在宾客的引导下和记者的摄像机镜头追逐下,一路徒步走至蔺相如家谢罪。廉颇拥在门外,露着上身的白肉,临阶长跪,向门内顿首报名请罪:“鄙贱之人廉颇,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说完这句发自心腑的话,廉颇眼角夹泪,匍匐待罚。诺大叱咤勇武的将军,尽暴自己的真诚悔意,把行刑打自己用的荆条都自备背来了,一时场面,感动得宾客无不掩面。廉颇愧疚之意,诚昭于公众与天地。
蔺相如闻讯,也非常激动,连忙从门内紧趋几步,跑出来双手搀扶起光着膀子背着荆条的勇将廉颇,以好话劝勉。二人从此相与为欢,号称刎颈之交!战国之人的真勇直朴,在这一段里表达得淋漓尽致,后世之人,无以追比。
后人受此故事感激,在戏剧《将相和》一段中如此再现这段感人的历史:蔺相如搀扶
廉颇唱道,
“老将军你何必这身背荆杖,
有什么衷肠话细说端详。
我虽然在秦邦完壁无恙,
我虽然在渑池会羞辱秦王,
我虽然侥幸封首相,
怎比得你老将军,
东挡西杀南征北战,
可算得是盖世的忠良。”
廉颇唱:
“我这里谢过了贤明的丞相从今后保江山各献所长。”
蔺相如唱:(二黄原板)
“走向前还大礼推诚揖让,
(二人合唱)
从今后将相和国富民强。”
这真是一段慨而康的历史啊。“刎颈之交”意为同生死共患难,后来演化为“生死之交”一词。一个人终生未必能得到如此真诚的朋友。在尔虞我诈、争权夺利的政治宦海中,这种以大局为重、不计个人恩怨得失的事尤为难得。这也是“将相和”故事历久不衰、千古传诵的原因。周恩来总理特别推崇这出京剧,生前经常陪同外国佳宾一同观赏,并亲自为之讲解,大有颇以蔺、廉风格自况之意。
这里我们领略了“蔺相如”胸怀国邦的大心境,而多半忽视了廉颇知耻而不自匿的君子严厉自律之道。廉颇勇于自暴其“丑”于万人及媒体,不欺人、不欺己,不遮遮掩掩。这种直面勇改、不计颜面的可贵行为,是爱面子的中国人在习惯中所少有的,更需要极大的勇气与决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