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璧归赵六

真是树欲静而风不止,楚顷襄王想“东伏于陈”,过偏安东壁江山的生活,而秦国却想乘胜利之声威,继续摇撼楚国这颗枯木上的落叶。但是由于楚国的东壁江山都在南中国的东部,与秦人之间隔着一个中原。秦人必须制服中原的韩魏,然后才能借道伐楚。于是,公元前273年,“秦、韩”对“魏、赵”的华阳大战爆发了。

这场血战完全是可打可不打的一场战役。最先,魏国看到秦人去楚国喝汽水完毕,有可能再回魏国来喝汽水,于是积极与北边的赵国谋求战略联盟以求自保,并且献上邺城(西门豹治理过的)作为见面礼。赵国大喜,宣布与秦人自渑池会之后的媾和关系破裂。随后,魏人自食其言,不肯兑现邺城给赵国。国赵则顾虑魏会利用秦、赵关系恶化之机,与秦联合,转而对赵。为避免这种局面的出现,赵国反倒割出五城给予魏国。

哈,你说这事闹的,赵国君臣真是饭桶。但这不能怪蔺相如、廉颇,这事全是赵惠文王和相国“平原君”策划的。赵惠文王向平原君征求意见时,平原君一向贪利,觉得白得一个邺城了不起,所以轻易断绝了与秦的联盟关系。赵人无了靠山,魏人也就无恐了,偏不给邺城。赵反倒惧怕魏与秦联合,于是效地于魏。这就是事情全过程。窝囊啊!这个赵相国平原君,名叫“赵胜”,是赵惠文王的亲弟弟,赵武灵王的儿子,属于肉食者鄙。他长期专赵国之政,属于典型的王族亲贵,只因血统好而受重用。这是山东六国的通病:不重用布衣人材。平原君是战国四君子之一,这四君子都是国君的亲贵来的,长期专权为相,糊涂时候居多,精明属于偶然。

不管怎么样,赵国效五城于魏以后,赵也不能返回去再找秦联合了,魏国一直恐惧于秦人来喝汽水,于是魏、赵实现联合,共同对秦。秦人害怕被孤立,转而与韩国交善。“魏、赵”为了打击“秦、韩”联合恐怖势力,于公元前273年,大兵压进韩国境内,殴打华阳地区的韩军(今河南郑州市南),想用武力把韩国拉拢过来。韩国哪里能支,被打得头破血流,急向秦求救。韩国使者冠盖相望(就是排着队上路去说秦国),但秦不救。韩国急了,吓唬秦国相国“魏冉”说:“再不救,我们就投降魏赵了,三晋联手,一起打你秦国。”

魏冉这才变色,亲自挂帅,与其麾下的大良造“武安君”白起(白起早年是魏冉推荐提拔的),和客卿“胡伤”,直趋华阳解救危局。

用兵之道,切忌犹豫,两军较量,如“坐漏船之中,伏烧屋之下”,不允许半点犹豫不决。秦军远程奔袭,一路疾进,八日之内消灭四百五十公里路程赶至战场(正常行军是一日四十公里就算极至了,秦军日行六十公里)。秦国生力军抵达华阳,不作休息,一举斩杀魏军十三万人。魏军伤亡严重,魏帅“芒卯”收容残部向东边的大梁方向退却,其它三名魏将则被俘。

赵军独木难支,处境危急。赵将贾偃乃向黄河退走,打算渡河返国(黄河以北的山西)。秦军追上,两军再战。赵军一面抵抗,同时渡河,被击死达两万,所谓“沉其卒两万于河中”——都是挤着坐船没挤上去的。

整个华阳战役,秦军决心之坚定、速度之快捷,真可谓使“智者不及谋,勇者不及怒”,前后共歼灭魏、赵军15万之众。白起担任了此战役的主要指挥。至此白起三次耀名于诸侯:伊阙大战(斩杀韩魏二十四万),攻鄢灭郢(斩首数目未详),华阳之役(斩首魏赵十五万),这个数目累计已经赶上两千多年后“淮海战役”歼敌44万了。然而在先秦时代,整个中国人口,才不过三四千万。白起可谓能也,创造了并且创造着中国历史上一个空前绝后的神话。顺便说一句,“白疯子”三个字没有贬义,“白”,是因为他姓白,“疯”,因为他打仗很疯,很猛,“子”,子是一种尊称,比如孙武子。所以,白疯子,没有贬义的哈。

华阳战役以后,白起乘胜逼近大梁(河南开封),迫使魏人献地求和。韩、魏至此都雌伏于秦。秦人借道中原,再次伐楚之时机来临了。

这时候,楚国有个叫“黄歇”的人,正在秦国出差,赶紧上书秦昭王,试图凭一封书信,阻止秦人的数万大军。这个黄歇,也是战国四君子之一,后来被楚人封为“春申君”的。据说春申君是楚顷襄王的弟弟,跟其他四君子一样,都是国君的弟弟或侄子。也跟其他四君子一样,春申君后来长期专楚国之权,骄奢淫逸,对于楚国的进一步没落,“功”莫大焉。但是现在的春申君,还比较年轻,智商忽高忽低,他给秦昭王的上书,就分析入理,丝丝入扣,很值得一看。秦昭王看完一遍,居然被折服了,息止了秦国大军。我们看看他这封信是怎么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