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5章 万历十九年的插曲
大明在西南用兵和在北边不同,在北边被蒙古压了这么久,还知道和谈互市之类的柔和手段,但在西南,那就是一个打字。
杨家在播州这么折腾,大明官员之所以装糊涂,无非是怕麻烦,左右是贫瘠之地,都是九苗之族,打打杀杀随他去,有个分寸就好,但杨家这么不知道收敛,甚至向汉人居住的州县下手,杀害官员士绅,这就不能坐视了。
播州周围的地方大员们心里也有数,四川、贵州和湖广三处官兵羸弱不堪战,如果仓促调集兵马过去剿灭,被杨家的兵卒击败,大军溃散,且不说杨家得了官兵的给养军械,收拢俘虏会势力大涨,这人心浮动就是一个要命的麻烦。
眼下,杨家的乱子还没有蔓延开,地方官府可以对上面说是徐徐准备,要吃了大败仗,负责的一干人都要下诏狱了。
所以从万历十八年撕破脸开打,杨家仓促间也没能力从播州打出来,那地形对他来说是个屏障,同样也是个阻碍、四川、贵州和湖广相关的官员一直是在调集力量准备,并且在朝廷中活动。
那一等真正有关系的,就是调走了事,那关系浅一点的,就是一方面诉苦,一方面把真实的情况送到京师。
四川、贵州、湖广甚至他们周围的区域,在大明的政治体系里,万历皇帝这一系伸手还不多,还属于传统的文臣统辖区,尽管这么说颇为的别扭。
内阁六部的中枢大员们都是久经宦海,能够看清楚官样文章背后到底藏着什么真相,按照王锡爵的话讲:
“……再不派人过去,恐怕马上就要局势糜烂了……”
调子定下,就按照从前的规矩,派一名文臣过去总管此事,这就是总督川楚黔三省军事李化龙。
李化龙虽然是进士出身,不过当年运气不好,没机会在京师熬资历,去到地方上做了个知县,然后一步步走,在南京混了个闲职工部侍郎然后派到辽东做巡抚,地方大员做了几年之后,又是回到南京这边。
左右是进不了京师,可这样任职经历丰富,又在任上结结实实做了几件实在事的官员很是少有,四川这样的乱局,正适合这等能臣前往。
做过边镇巡抚的多少知晓军事,李化龙算是懂得很多,去往四川之后却发现这边的局势比他想的还要艰难很多。
四川、湖广和贵州不是没有能战的兵丁,实际上能战兵丁的比例还很高,可这些人大都是所谓的苗兵,也就是以归化比较久的苗族、瑶族等西南民族为主题的步兵,这些兵卒相比于松懈已久的卫所兵来说的确是强悍很多。
但眼下这个局面却不能用这些力量,因为这些苗兵也是归化的土司统辖,而播州也属于是土司政权,如果动用苗兵去打,别被播州杨家收服,反倒成了祸害,成了对方的力量。
实际上,靠近播州的不少土司倒是主动请战,因为杨家侵害到他们了利益,虽然是同族,也万万不能忍。
总督李化龙还是谨慎为先,不是不想用,而是川黔楚三省能动用的力量实在是太少太弱,稍有问题,人心浮动,就是全省崩盘的局面,一定要谨慎,不敢有分毫的差错。
李化龙一边派人去和杨家虚与委蛇,大家假模假式的问罪请罪,一边调集各处的力量分兵围堵。
杨家的播州毕竟是一隅之地,能动员起来的力量顶天也就是那么回事,播州周围被他打下了几十个屯堡,两个州县,村寨上百,但也就是这个范围了,再向外,三省兵马就和他互有胜负,是个拉锯的局面。
李化龙所做的中规中矩,调集各处兵马汇集在合江县一带,囤聚粮草,征发民夫,等达到了绝对优势的力量之后,再进行总攻。
不过播州地形险要,杨家和同盟苗兵的战力颇强,这就要做好足够的余量,也就是说把握越大越好,这个越大的“把握”,总督幕府的一干人和几省巡抚都知道的,没有十万兵,没有十万兵可用一年之粮,万不可轻动。
调集这些人和粮草,而且要尽可能的不惊动京师和地方,不造成太大的波折,最起码要三年以上的时间。
老实说,三年的时间不算多,特别是对付这样的敌人,李化龙所做的也算是他的本份,是完全稳妥的做法。
但准备到了万历十九年,李化龙在京师的好友却写了封信过来,这信上说的颇为直白,开始只是列举了从归化城到关外的几场大战,用时不超过一个月,调动兵马不足十万,都是灭国杀王的完胜,如果播州这样的内部反乱还要花费这么长的时间,日后被人提起,怕是被人当成无能来弹劾的证据。
看到这封信,李化龙颇为无奈,平心而论,他的准备是中规中矩,不管是谁都要评价个老成持重,但信上所说的也都是实情,禁军那边的胜利太过辉煌,相比之下,其余各处实在是没办法拿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