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姿态

无论王毛仲是恩宠还是被赐死,李隆基都是高高在上的皇帝,这场斗争对于李隆基来讲充其量是清除了一个不安定分子,所以李隆基并不是最受益的人。

史书上记载,高力士此时更受李隆基的宠信,李隆基曾经说过:“力士值班,我睡的安稳。”所以从王毛仲倒台开始,高力士则很少离开朝堂,朝臣呈上的奏章,都先由高力士阅览,如果是小事情高力士可以不请示李隆基直接做主,当时金吾大将军程伯献、少府监冯绍正等很多内廷成员争相和高力士结拜为兄弟。

用《资治通鉴》上记载的四个字来总结当时高力士的地位,那就是“势倾内外”!

从很长时间以来受王毛仲的欺压,到现在的势倾内外,可以看出这场斗争的最大受益者当属高力士。

而高力士的背后则是整个宦官集团,所以在开元十九年初这场斗争落下帷幕之际,其实是宦官集团地位再上新台阶的标志。

如果说开元初年宦官的地位开始提高,那么现在以高力士为首的宦官集团开始掌握了内廷的实权。

问题的关键是宦官集团借助皇帝之手清除了王毛仲,已经达到了目的。从李隆基的一贯表现来看,很少诛杀臣子,这一次为什么却对王毛仲大开杀戒?而且是在做出贬黜的决定后追加赐死。

王毛仲是走到永州(今湖南永州)时被赐死的,从长安到永州不是个短距离,那我们不禁要问从王毛仲离开京城到永州的这段时间,是什么原因促使李隆基决定改变主意将他赐死呢?

对于这个问题,史书上没有明确的记载,所以我们只能发挥逻辑推理的力量,来还原李隆基当时内心深处的想法。

按照常规的逻辑来推断,一定是王毛仲走后,高力士怕有一天李隆基怀念起王毛仲又将他召回(参看宇文融的经历),毕竟是曾经的发小儿,所以在李隆基面前想法设法的继续诋毁王毛仲,让李隆基将王毛仲赐死。而此时高力士已经成了内廷的一号人物,备受宠信,所以李隆基言听计从的改变主意赐死王毛仲。

表面上看来,似乎存在这种可能。但如果仔细研究前边所发生的一切,我们就会发现这种可能仅仅局限于理论。

在高力士慰问完王毛仲回宫如实复命的时候,李隆基表现出了对王毛仲的严重不满,所以高力士才不失时机建议李隆基及时除掉王毛仲。请注意高力士用的是“除掉”两个字(不早除之,必生大患),而不是“外贬”。换句话说,在那个最能激起皇帝愤怒的的关键时刻,高力士已经清楚的表达了自己的意思。

然而在李隆基后来下达的诏书中,将王毛仲判为外贬,也就是说高力士虽然建议杀掉王毛仲,但李隆基并没有采纳,这至少说明在王毛仲离开京城之前,李隆基并不想对这个自幼跟随自己多年的奴才痛下杀手。

值得注意的是,高力士作为皇帝的贴身人员,能够很长时间以来得到李隆基的信任和宠爱,并且逐渐成为内廷的一号人物,除了性格温和,办事得力之外,一定还是个能够走心李隆基内心世界的人,至少很多事情必须要揣摩出皇帝的心思,从这个角度来看,在自己清楚的表达杀掉王毛仲的意思,而皇帝陛下没有采纳的情况下,以高力士的性格和经历来看,他是不可能再厚着脸皮继续劝说李隆基一定要杀掉王毛仲的。

所以,李隆基追加赐死王毛仲的原因,并不是来自于高力士这个外因,而是在王毛仲离开京城的这段时间,李隆基对这场内廷的风波并没有停止思考,相反他却用自己那颗敏锐的心去不断揣摩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

事实上,在我看来,李隆基改变主意决定赐死王毛仲,是因为他经过冷静的思考后,感觉应该用实际行动表现出一种姿态,一种让以高力士为首的宦官们感觉他们才是内廷中独一无二的姿态。

不可否认王毛仲一党被贬后,高力士等宦官们更加备受宠信,但从政治斗争中摸爬滚打出来的李隆基,深切的明白要想使自己永远不再受政敌的威胁,唯一的方法就是让政敌从这个世界上永远消逝,当年韦皇后、太平公主就是最好的例证,所以换位思考,李隆基能够体会的到宦官们此时的所思所想。

对于这个问题,绝不是你给宦官们多少赏赐、多少权力就能解决的问题,虽然在王毛仲走后,李隆基说过“力士值班,我睡的安稳”之类的话,我相信这也是再给高力士吃定心丸,但只要王毛仲存在,以高力士为首的宦官集团心中就会一天都不踏实。

因为从王毛仲的经历中,宦官们已经悟出了所谓的恩宠,犹如皇帝手中的玩物,今天可能是你,明天可能就是他。

而王毛仲现在还活着,只要活着就还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