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秦起始篇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1)
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
公元前350年,商鞅开始第二次变法。
公元前338年,商鞅被车裂。
公元前306年,秦昭襄王继位。
公元前267年,公子巿死,安国君成为秦国继承人。
公元前265年,嬴异人去赵国做质子。
公元前262年,长平之战开始,白起坑杀赵军40万人。
公元前259年,嬴异人在吕不韦的帮助下,被立为安国君的继承人。
大秦帝国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开始,而大秦的开国皇帝秦始皇嬴政更是闻名于世的超级历史明星,每个人心中都有探究明星隐私的欲望,要想了解秦国这个新兴封建制国家,了解嬴政和大秦的故事,还要从他的先辈秦孝公说起。
秦孝公执政时期,商鞅在当时可是名人,他是地地道道的官二代,原名卫鞅,为卫国公族之后,后来被秦孝公封于商,后人称之为商鞅。商鞅从小志向远大,虽然家世显赫衣食无忧,他仍然坚持闻鸡起舞,苦读圣贤书,最终修成正果,成了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
商鞅以当时的超级名人李悝、吴起为偶像,学习劲头十足,尤其对法学抱有浓厚的兴趣,博览群书、博采众长,然后又拜当时的魏国丞相公叔痤为师,到魏国学习。在公叔痤的教导下,商鞅更加努力,专业知识比较扎实,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商鞅这样的学习精神,为他以后和秦孝公的亲密合作打下了理论基础。
商鞅的刻苦学习精神和过人的天赋让导师公叔痤非常欣赏,在公叔痤临终时,他一再告诉魏惠王商鞅已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绝非池中之物,如果能用就用,实在不能用就一定要把他干掉。而魏惠王却觉得公叔痤是故意吹捧商鞅,不把他的话放在心上。商鞅在没有受到重用,怀才不遇的处境下离开魏国,去他国寻找赏识他的领导去了。
自古有大志者往往惺惺相惜,商鞅在寻找伯乐,此时秦孝公恰好也在寻找千里马,商鞅便毛遂自荐,一番互相交流之后,秦孝公对商鞅惊为天人,认为此人就是自己寻找的千里马,决定让商鞅在秦国一试身手。经过短期磨合之后,秦孝公与商鞅抱定了共同志愿,为了秦国的繁荣富强,决定奉献自己的青春与热血。
秦孝公是个具有民主意识的君主:国家如果有重大决策的时候,大臣们可以各抒己见。对孝公心存感激的商鞅在一次高层会议上,提出秦国要想富强,必须进行改革,但由于商鞅提出的这些制度大都触及到了许多贵族的核心利益,这下可炸开了锅,各派势力都提出了反对意见。
商鞅没有气馁,他很清楚,谁反对自己的新政都没有用,只要秦孝公同意就行,果然商鞅的新政很快得到秦孝公的同意批示,商鞅变法正式拉开帷幕。为了彰显新制度的确立和自己的威望,商鞅在国都集市南门外立了根木头,贴了个告示说谁要是把木头扛到集市北门,就能领到现金奖励,结果有个实诚人这样做了,结果真得到了奖励。
商鞅立木赏金的消息,通过各种宣传渠道很快传遍五湖四海,人们在对那个移木暴富的实诚人羡慕嫉妒恨的同时,也看到了国家的信用以及商鞅变法的决心,于是全国上下都在流传一句话:跟着商鞅走,日子越过越富有。于是朝廷的信誉很快就建立起来了,局面一片大好。商鞅知道,自己实施新政的时机成熟了。
商鞅虽然生活在古代,但却是现代物权法的开创者,他为了稳定民心,发展地主经济,他新官上任三把火中的第一把火就是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虽然这一规定使中国彻底形成了地主与佃户的剥削和被剥削关系,但这从法律上维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破坏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其实商鞅还是现代企业分配制度的创立者,他在新政中还规定奖励耕织。奖励耕织就是典型的多劳多得的分配雏形,他结合当时的生产状况,制定了一家一户生产粮食布帛的标准,凡是超过标准的,免去其本身的徭役。只要肯干多干,不但自己有吃有穿,还能免除徭役,傻子都知道要努力干活。这样一来全国农业生产得到发展。
战国时代,战事频繁,国家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的强弱是决定一个国家地位高低的基础,于是商鞅又制定了奖励军功的措施。只要在前线斩得敌人首级多,将士的军功就大,国家按照军功大小封官赏地,哪怕是贵族没有立军功的也没有爵位,不能享受特权。为了自己和子孙的幸福,将士们都勇敢战斗,秦军的战斗力加强。
要说商鞅还真是个全能型的天才,他不但在搞活经济和提高士兵战斗力方面想出了绝佳的点子,而且在国家行政机构改革方面也有着自己的心得体会,他最著名的举措就是普遍推行县制,具体做法就是由国君直接派官治理县,使县成为直属于国君的地方组织,当然县领导也直接由国君领导,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