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创作长篇历史小说,如果不是信口开河随心所欲地去“戏说”,那是相当吃力的。《东风破》与《中原乱》这两部书,总共文字上百万,耗去了我这些年来除教学之外的几乎所有时间和精力。在这个浮躁浮夸之风甚嚣尘上,物欲横流得令人窒息的年代,如果没有一点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定力,这件事还真是不容易坚持下来。
做这件事所付出的代价还不止于此。如果这百万言写的不是小说,而是所谓“学术专著”,那么我将“学术成就”斐然。但艺术理论当为创作实践之结晶,精华原本不可多得。世人有目共睹,当前那些层出不穷汗牛充栋的“学术专著”,大都是些什么扯淡货色。有更可憎者,则只消端坐在那里动动嘴皮,便可“主编”出动辄数十万乃至上百万字的文字垃圾。我拒绝俯就某些荒谬的明规则和人们皆心照不宣的潜规则,不乐意去制造那种欺世盗名的“科研成果”,也就拒绝和放弃了许多本来理所当然应当属于我的东西。
身为凡夫俗子,若说能对功名利禄视如浮云,那是假话。但是人生苦短,为了使有限的生命存在得更货真价实一点,我不得不做出这样的取舍。至于与此相关的虚荣和利益,只好随它去了。
另外,有个关于本书语言上的细节问题,还想在此饶舌几句。这个问题,过去是有人曾就宋代题材历史小说的创作提出过的,这便是书中的某些人物的称谓问题。
宋代的某些人物称谓是比较特殊的。比如称皇上为“官家”,称皇后为“圣人”,自我谦称时称为“小底”,呼唤某人时惯呼其生序排行等。如果照此去写,的确是符合史实,且更具宋朝之时代特色,然则现代读者读起来,却未免会感到别扭。因此,我斟酌再三,决定对此类称谓不予采用,而是采用了戏曲及评书中的流行称谓。
从史学角度看,这肯定是有着不伦不类、萝卜青菜一锅煮之嫌。但窃以为,小说毕竟是艺术作品,因刻板地追求具体朝代语言特征而影响欣赏快感的做法,似乎并不足取。况且如今是所谓读图时代,文学语言须当力避冷涩,尽量消除读者的阅读障碍,方能更加贴近大众。
当然,一部优秀小说的整体语感及叙事风格,是应当与其叙事内容取得浑然一体的完美和谐效果的。功力所限,我自知拙作距离那种出神入化的文笔境界还相去甚远。
我会继续努力。
最后应着重说明的一点是,《东风破》《中原乱》《残阳烈》三部长篇历史小说得以成套出版,悉赖现代出版社和臧永清社长垂青。而将这三部小说统归于“大宋帝国”总称之下,则寄寓了出版者对笔者或其他作者今后更全面地展开抒写三百年大宋风云的期待。对于现代出版社领导和朋友们的这份抬爱与支持,我在此一并诚挚致谢!
丁牧 于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