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 狂澜 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逃路茫茫
二十三日清晨。
荆州城南的码头,乃春秋时楚王巡江所筑,历今已经一千四五百年的历史,又经数代修缮,长达数里的泊船岸线掩在清晨的薄雾之中,仿如游龙。在上游汊口荆水汇入扬子江,穿于夷陵、荆州之间,逆荆水而上即为绵延千里横亘于荆州、汉中及襄阳之间的荆山。
叶济罗荣策马踟蹰于荆水东岸的大堤之上,举目四望。
北面不远处有渠引荆河之水往荆州城北而去,荆州府的水利灌溉完备,良田沃野,为鱼米之乡。面临大江,背依山险,又有资战之良田,这本该是夺下之后大治水军、屯扩兵备以制江淮的良地啊。叶济罗荣流连忘返的看着这片土地,想着即将弃荆州城北撤,心里有着怎么都压抑不住的不甘。
远处扬子江的水面上,有十数艘荆湖水军的排桨战船在雾霭里若隐若现,似乎就在江上等待着这边撤军就重新上岸夺回荆州城。
“胡文穆如此干脆就放弃荆州城,看来淮东并没有给他任何压力……”胡宗国勒住缰绳,眺望江上的战船。昨日接胡文穆率荆州守军残部撤退的船舶数量不在少数,但多为渔船改造,远不如淮东水营战船那么叫人感到威胁。
叶济罗荣点点头,胡宗国话的意思是猜测林缚也许根本就没有想过要派精锐兵马从荆州登岸追击他们的后路。
叶济罗荣不会认为林缚的野心会仅限在歼灭他们在汉水东岸的兵马,既然林缚无意从荆州登岸追击他们的后路,一个可能是林缚来不及从黄陂分兵逆扬子江而上,还有一个就是林缚认为淮东水营战船能及时进入汉水对他们进行半道拦截。
北撤路途迢迢,叶济罗荣一时还看不清遮在前方的迷雾。
由于变故来得太迅猛,叶济罗荣心想燕京怕是还为在即将到来的荆州大捷庆祝吧?
这么一想,叶济罗荣心里更是凄凉跟苦涩。
即使淮东军主力从荆州登岸追击他们后路的可能性不高,但荆州这边不能不安排殿后兵马。叶济罗荣着手下大将,副都统普碣石率八千精骑,分守荆州、夷陵、长林三城,以掩护北撤兵马的后路。叶济罗荣同时将军中六千多重残伤卒都丢给普碣石,要最后利用他们防守荆州城,并在殿后骑兵撤退时将他们遗弃在荆州城里——不是从荆州城撤到八九里外的江岸,从荆州一路北上到襄阳,有四百余里地,要是十万兵马北撤,带上这六千多不良于行,需要更多人照顾的重残伤卒,北行的速度怕是要给拖慢一半。
一部分骑兵殿后,不过也有两万骑兵已于昨夜就先行往襄阳方向撤退了。主要是因为骑兵北撤的速度快,三天就能赶到襄阳。另一方面即将进入南阳的陈芝虎,需要更多的精锐骑兵,对进入樊城的淮东军进行威慑,以避免丹江口、武关河的侧翼过早给淮东军主力刺入。
接下来就是周繁、田常及韩立等部步卒的撤退。
要想撤退不变成溃逃,撤退的速度就不能快,甚至要有意识的压下北撤的速度,不时的停下来利用荆门、南漳、钟宜等城池过行整顿、整饬,而不是十数万人乱糟糟的一气往襄阳跑。
鄂东防线在眨眼间崩溃,十数万兵马溃败,叫淮东军趁其后肆意掩杀而毫无抵抗之力。叶济罗荣征战三十余年,对这种情形不陌生,但从来都是他率部掩杀溃敌,而没有给别人掩杀过。
正是知道溃败的可怕,正是不想叫西岸的十万兵马最终逃往关中的剩不到十一,不想叫撤退变成溃逃,叶济罗荣才一意要攻下荆州城来掩护后路安全,使撤退从容有序,而不至于给淮东军精锐在后面狗咬兔子跑。
拿下荆州城,淮东军想从荆州城外围大规模登岸,就不是三五天能做成的事情,至少在淮东水营能进入汉水之前,汉水还能给他们的侧翼提供足够安全的保护。
至于胡文穆率六七千残军从荆州城撤出去,叶济罗荣不会在意,毕竟他此时的重中之重,就是叫西岸的十万兵马能顺利地撤往关中,保存住西线兵马的实力不给淮东军主力歼灭,而不是其他。能拿下荆州城掩护后路即好,即使将胡文穆所部六七千残军歼灭,对叶济罗荣来说,不过是己方同时也会多出几千人的伤亡,又有何益?
撤退不会急,再一个就算早一步赶到襄阳也没有用,襄阳那边还没有备下足够这么多兵马短时间渡河的船只。
好消息就是苏庭瞻在石城北接受了出任白阳关守将的任命,意味着苏庭瞻能将北逃的杨雄所部截下来,意味着苏庭瞻及杨雄所掌握的三四百艘船能用于大军北撤,但这三四百艘船也不是三五天都能逆流赶到襄阳,赶到丹江口的……
另外,孟安蝉也联络上了。但苏庭瞻从石城撤走之后,从石城往北,汉水东岸虽然还有适合登城的地点,但时间上已经不容许孟安蝉率部直接渡河去汉水西岸去。没有现成的码头,两万骑兵想要在淮东南北两路兵马夹击过来之前,大部分都撤到汉水西岸,极不现实,叶济罗荣只能命令孟安蝉趁淮东在北线的兵马还能完成对樊城及枣阳之间完全封锁之前,突围进入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