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 狂澜 第一百五十二章 丹江对峙(第2/3页)

在沙盘清晰地标示出敌我双方在南阳、襄阳一线的对峙形势,山川林壑等主要地形都精确地显示出来——汉水隔在南北两岸,从龙嘴山西北麓浅淤水域以北的汉水上游河段,此时都在燕胡水军的控制之下。以往架设于襄、樊两城之间的铁索浮桥早已给斩断。

不过由于从谷城往西,汉水为峡江地形,谷城又从南面及西南给荆山、仙室山抱住,使得南岸燕军要北撤,只能从谷城西登船溯水行四十里到赞阳以西及白阳关一线进入北岸。眼下以燕胡的运力,每天只能运用三千余人马渡河,使得南北两岸的敌军,处于半隔离状态,南岸燕胡兵马虽多,但一时没有办法支援北岸作战。

在北岸的敌兵,以陈芝虎部为主,辅以屠岸及先行北撤部分的骑兵,计有七万余众。这七万敌兵以内线的武关,荆关及淅川城为支撑,外围从汉水之畔的白阳关,赞阳东斜往北,一直到邓州、新野,形成遮掩丹江的防线。

敌军在白阳关到新野的这条斜向防线,也是确保叶济罗荣南岸兵马北撤的通道。为确保这条防线不给淮东军撕破,陈芝虎从确山率部南下南阳,无意再控制整个南阳盆地,而是迅速进入南阳以西、以南的淅川、新野等城垒。敌军的丹江东翼防线,从西南往东北延伸,长约一百六十余里,遮挡淮东军在樊城的兵锋直刺丹江侧翼。

此时淮东军进入樊城的兵马,以崇城军陈渍、刘振之两部及庐州黄祖禹部为主,计有五万人,不足以撕开敌军在丹江东翼防线。

虽说淮东军南线主力很快就能北上,进入樊城及樊城以西一线,步骑兵马会迅速增加到十万人,但敌军据防线以守,而每天都能有三千余人马撤到北岸,补入东翼防线,使得淮东军难以猝胜。

而等总兵力近三万人的水军主力慢腾腾的从下游赶过来,还需要十天半个月的时间,到那时怕燕胡在南岸的主力都已经撤到北岸了。

正是燕胡因为看到有安全退出,甚至还有背依武关跟淮东军主力在南阳对峙的可能,军心大定,逐步摆脱鄂东初溃时的阴影——这点可以说是对淮东军最不利的。

从樊城、白阳关、新野等地两军对峙的势态里,也能看出董原故意纵敌的恶劣影响跟后果——孙壮率部于白河滩一役围歼燕胡反攻樊城的阿济格所部及援兵万余兵马,要不是陈芝虎部将高义已近新野,其时孙壮与黄祖禹完全可以利用两到三天的空隙时间,出兵夺新野西北的邓州或不理会守新野之弱敌对樊城侧翼的威胁,直接出兵强取樊城以西的赞阳小城,打开进击白阳关的通道,使丹江东岸的侧翼完全暴露出来。一旦丹江东岸的侧翼完全暴露在淮东十万精锐的兵锋之下,汉水以南的燕胡西线主力,即使不能全歼,也顶多逃一两万人出去。

就是因为董原恶意纵敌,使陈芝虎部将高义于二十一日夜就率八千精锐步骑及时进入新野,遏制住在樊城的淮东军先部一万兵马进一步往西、往北扩大战果的可能。二十二日夜陈芝虎部将冷子霖就率舞阳兵马经方城南下,进入南阳城;二十三日陈芝虎也率部越过泌阳,进入到伏牛山南麓地区;到二十五日,在方城、南阳、泌阳的敌军屠岸所部,都悉数完成往西侧以武关、淅川为内线的转移过程,联合燕胡北撤兵马,逾七万兵马团缩到伏牛山以南,丹江以西纵深不到一百五六十里的区域里。

而在二十五日之前,柴山伏兵除了要守随州城之外,还有近半兵马不得不由刘振之,孙壮率领在龙嘴山,黑石沟以及平林埠一线围歼敌溃!即使以当时淮东军在樊城、枣阳、平林埠及龙嘴山形成的防线相比,差不多纵深一百五六十里的区域,兵力也不到四万人,差敌军近乎一半。

眼下淮东军要在短时间里撕破燕胡在丹江东翼的防线,除了兵力没有绝对优势之外,还需要克制丹江东翼的丘山地形障碍。

丹江东翼的丘山为伏牛山南麓余脉,多为高程约三十到一百丈不等的丘岗。仅看高程,这些山远谈不多高险,根本不能跟丹江以西以及汉水南岸的荆山、仙室山等崇峻山系相比。丹江东翼丘矮谷浅不假,但特殊的褶谷使得丹东以东的丘谷险峻滑溜,人畜难行。

早年民众在丹江东岸居住,人丁繁衍,在丘谷之间也修出一条条通往外界的通道。但赞阳等地处于丹江东岸,汉水北岸,相比于汉水南岸及丹江西岸的沿河高山,地势颇为低矮,几乎每有洪涝都是往赞阳境内倾泄。

近十年来,南阳先后经历匪祸、民乱、反叛及外寇入侵,人口在短短十年时间里受到两次近乎灭绝性的损失,赞阳境内几乎看不到还有当地民众留存。无人修护堤坝,十年间赞阳县境前后受到三次大规模洪水的侵袭,即使丘谷之间前人所造有一些道路,也都毁于一尽了。即使不谈其他的,淮东军主力在进入樊城一线后还要继续西进,去威胁丹江的侧翼,兵锋直指到赞阳城垒之下,就凭这些糟糕的道路,就能拖住淮东军好几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