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被时代推上了风口浪尖的史可法(第2/2页)

崇祯皇帝有意提拔他在北京担任兵部尚书。有人却说:“史可法任南京兵部尚书,淮扬则平安无事;史可法一旦调离,则江淮危险,请圣上留他在南京以维系东南人望。”

崇祯经过慎重考虑,遂改任史可法为南京兵部尚书,主管东南一隅的军务。

到了南京,史可法深感南京的军备废弛,军队久不训练,缺乏战斗力,迅速制订了八条整革措施,并严格执行该措施进行练兵。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听说李自成要西出东征,攻取北京,史可法赶紧于四月初一领衔发布了“号召天下臣民起义勤王捐赀急事”的南都公檄,火速率军进京勤王。

先后起兵勤王的江南官员有:在籍兵部侍郎徐人龙,主事雷祚,浙江台绍道傅云龙,台州知州关继缙、通判杨体元、推官张明弼、知县宋腾熊,在籍前靖江知县陈函,临川佥事曾益,吴县生员王圣风、徐珩等。

史可法大军到了浦口,北方突然有消息说崇祯皇帝已乘舟由海道南下,太子也从间道得以逃出。

在北京失守前夕以大学士身份退休南归的蒋德璟不知从哪儿得来消息,对史可法有鼻子有眼地说:“圣上已经从北京南来,有人曾在天津遇上,圣上与周皇后及内官数十人都穿着相同的服饰。”又强调说:“现在各郡各邑都不适宜在惶遽间设置龙亭哭祭。”

史可法一时惶惑无计,只好按兵不动。

没过几天,确切地说是四月初八日,淮安巡抚路振飞发回塘报,宣布了一个惊天噩耗——北京失陷,皇上驾崩。

这真是一颗重磅炸弹,所有人都被震傻了。

这个噩耗又在四月十七日,由北京逃出来的原大学士魏炤乘予以证实。

但史可法并不认为这就是世界末日。

是,大明王朝的北京是失陷了,但还有南京呢。大明崇祯皇帝是龙驭宾天了,但还可以再立一个新皇帝!

按照伦理,新皇帝的候选人当是太子无疑。

早在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崇祯皇帝就将自己和周皇后所生、刚满周岁的长子朱慈烺立为皇太子了。

这位朱慈烺太子天资聪颖,跟随姜逢元、姚明恭、王铎、屈可伸、方逢年、项煜、刘理顺、吴伟业、杨廷麟、林曾志、胡守恒、杨士聪等名儒名臣读书,学习了许多治国做学问的道理。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月,李自成攻破太原,群臣有让太子南下监抚南京之议,但遭到了阁臣陈演、魏藻德等人的强烈反对。崇祯本人也悲观无比地叹息说:“朕经营天下几十年,尚不能济,哥儿孩子家,做得甚事?”此议遂被搁置。

等到北京的外城、内城皆已失守,崇祯这才吩咐太子和另外的两个儿子永王朱慈灿、定王朱慈炤(崇祯帝共有七个儿子,但长大成人的只有三个)各自逃难。

可是,大厦将倾,他们能逃到哪里去?覆巢之下,又安有完卵?!

太子和永王、定王均消失在乱军之中。

国不可一日无主,就算不能马上拥立出一位新皇帝,也必须先拥立出一个藩王来监国。

立谁好呢?

按明代制度,南京兵部尚书位居留都百官之首,执掌着南京兵权的史可法被历史推上了时代浪尖。

史可法与南京守备太监及众提督南京军务勋臣就立君问题上展开了一番热闹讨论。

依据血统关系,除了崇祯帝皇帝的三个儿子与崇祯皇帝最亲近,及从法理上说,最有资格当皇帝的非福王朱由崧莫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