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粤东三烈(一)

李成栋何以仅到梧州便掉头返粤了?

这得从一个人说起。

这个人,就是先前苏观生派往永历朝劝进的使者陈邦彦。

陈邦彦,字会份,又字令斌、会斌。号岩野,又作岩埜,广东顺德人(今广东省顺德县)。

陈邦彦自小聪颖,十六岁考取诸生,名列第一。

年长,在家乡以教书为业,因有胆略、有见识、有担当,每当郡县百姓出现争端,谁也解决不了,当事双方就会想到陈邦彦,一同登门请陈邦彦帮助决断。

因为决断得当,陈邦彦很得郡人敬重,跟从他研讨学业的人高达数千人。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自杀。陈邦彦以天下为己任,自广东赶赴南京向弘光商进呈《中兴政要三十二策疏》,洋洋洒洒数万言,纵横捭阖,大谈治国中兴之道。

可惜,这样一份心血之作直到南京沦陷也未能传达到弘光帝的手里,倒是几经辗转,出现在后来的隆武帝的龙案之上。

隆武帝揽疏而读,连呼奇文,命人到广东找到陈邦彦,授监纪推官之职。

次年(隆武二年,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隆武帝又升其兵部职方司主事,派往广西征兵。

该年秋,赣州失守,隆武政权败亡,苏观生率残兵逃回广州。

陈邦彦听说苏观生弃福建不守,退缩入粤,大惊,前往责问:“公何遽归?”

苏观生的回答是:“国未有主。”

陈邦彦听话知音,知他想退回广东另拥明帝,便劝道:“国自有主,非公所急也。”然后献策,道:“如今东面已丧失三闽,西面与湖湘隔断,北面赣州沦陷,国家版图四分五裂,只有两广地盘还完好无损。”看苏观生色有所动,便继续往下说道:“敌人的主力现在集结于福建,观其下一步动作,应该是向西谋取湖南,阁下虽然回到广东,但不要停留,赶紧率重兵东走惠州、潮州,趁福建漳州、泉州未溃,可以凭险控扼,这样,可保两广平安。而如果阁下贪于拥立之功,谋议新帝的时间动辄有数月之久,则敌人越过韩江之险,我军必难于再守。两广存亡,关键在东面,此举迟则亡,速则存。”

苏观生模棱两可,却迟迟没有行动。

不久,丁魁楚、瞿式耜等立桂王朱由榔监国,苏观生即遣陈邦彦奉表劝进,并请朱由榔进驻广州。

陈邦彦刚离广州,苏观生便置陈邦彦生死于不顾,改拥唐王朱聿为帝。

所幸永历帝天性善良,未有杀陈邦彦之心,而以广州改立事请求对策。

陈邦彦原本从血统角度出发,看好永历,现在永历又以诚相待,便慨然表示:“肇庆弱广州强,与他们开战,我们难以取胜;肇庆理直广州理曲,与他们求和,我们求和无名。当下之计,只能是赶紧返还肇庆,登大位以正人心。修缮舟船、巩固要塞,传檄天下,静观其变。”

末了,又建议“派遣南雄的精锐部队袭取韶州,控制住粤东十郡中之七郡,单留下北面的三郡给于唐王,让其替我抵挡清军”。

永历嘉其言,升其为兵科给事中,命其随彭燿之后,前往广州宣谕。

陈邦彦未到广州,听说彭燿已死,不由大怒,致书苏观生,责以大义,晓以利害,称:“永明王朱由榔身为神宗之孙,吕大器、丁槐楚等人拥奉为主,并非越序。你苏观生应该并力合一,共卫社稷,开启中兴大业。不这样做,则国中自斗,白送渔人大利给清军。”

开弓没有回头箭,苏观生既立绍武,只能一条道走到黑,拒不听劝,调兵与永历之军大战于三水。

陈邦彦痛感事难挽回,遂隐姓埋名,自号林居士,遁入高明山中。

不久,清军轻骑袭陷广州,绍武政权覆亡。

李成栋军复挥军追入广西,永历朝廷岌岌可危。

陈邦彦闻变,毅然出山,路经西江口岸,看见清军旌旗猎猎,不由长叹道:“直接救援广西是不可能了,现在只有趁清军在广东立足未定,引奇兵径袭广州,施孙膑围魏解赵之计方可解困。”

他决定招聚兵马,趁广州空虚之际,以孙膑围魏救赵之计解救永历君臣的险情。

陈邦彦本人在广东一带很有声望,由他出面召集义师自然不难,但为了使队伍更加壮大,他又发书信联系了另外两个人。

这两个人分别是陈子壮、张家玉。

陈子壮,字集生,号秋涛,广东南海人,缙绅大族,世代簪缨不绝。其曾祖曾官至南京工部尚书,祖父则曾任南国子监典籍,父为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进士,历任知县、给事中。父亲登进士后,仅隔三年,即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陈子壮亦举进士,且廷试探花及第,例授翰林院编修,荣入仕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