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科穆宁复兴(第6/8页)

从入侵之初,博希蒙德便企图复制自己父亲曾经成就的霸业。在率领3.4万精锐大军在伊庇鲁斯登陆之后,他立刻进军至达尔马提亚海岸,围困了规模宏伟的都拉斯城。但此时的拜占庭与25年前罗伯特·吉斯卡尔率领诺曼大军肆意征伐的那个颓弱帝国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四分之一个世纪以来,拜占庭始终掌控在一位统治者的手中,这位皇帝给拜占庭帝国带来了稳定的保障,凭借一己之力将众多贵族世家联合在一起。繁荣发展的经济再度重现,拜占庭中央政府的集权制度也得到加强。随着士气一路高涨,都拉斯城很轻易便击退了敌人的进攻,拜占庭派出舰队彻底阻断了博希蒙德一方的供给线路。阿历克塞从容不迫地率领大军从君士坦丁堡出发,迫使诺曼人同时抵御来自军队后方和城市内部的双面夹击。到了当年年末,博希蒙德的士兵陷入饥荒的困境,同时军营中疟疾爆发,士兵苦不堪言。精疲力竭、屈辱不堪的十字军战士只能面见皇帝,被迫同意无条件投降。博希蒙德在耻辱煎熬中回到了意大利,三年之后去世,余生再也没有觊觎东方土地的胆量。

阿历克塞让衰弱腐朽的帝国再一次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在他统治的初期,这是所有人都未曾想象过的荣光,但如今他已经年近六旬,开始迅速衰老。同时,阿历克塞患有十分严重的痛风,如今,他更多地致力于将自己曾经收复的土地团结起来,而非与土耳其人燃起新的战火。为了减轻人民的负担,他减免了穷苦人民的赋税,为他们提供免费的医疗服务,在都城为无家可归者建立庇护所,满足他们的所有需求。阿历克塞为帝国内部威尼斯日渐增长的势力而担忧,因此在比萨设立同样的通商条约,希望这两个海上共和国能够彼此达成势力制衡。1116年,帝国面临着最后一次对土耳其人的战争;阿历克塞彻底击溃了苏丹的大军,拜占庭海岸长年累月的敌袭迎来了最后的一刻。根据战后订立的条约,安条克城内的希腊化人口迁移至拜占庭疆域内,逃离被奴役的命运,但依然保留着小亚细亚地区的伊斯兰化特点。

阿历克塞又一次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但他内心十分清楚,自己大限将至。如今他只能通过维持坐姿顺畅呼吸,因为重疾而全身浮肿,这种情形一直延续到1118年8月,这位皇帝在床上咽下了最后一口气,他的家人都围绕在他的身边135。毫无疑问,阿历克塞一世是一位杰出的帝王,完全有资格被葬入圣使徒教堂,与无数伟大的先人同列,但他选择了沿着防波堤建立的一座小型礼拜堂作为自己的安息之地。136登上皇位的37年来,阿历克塞一世在千钧一发之际为帝国带来了稳定和平的局面,为帝国的繁荣富强打下了基础。帝国的全面崩溃中止了,这位皇帝甚至计划收复地中海和黑海沿岸富饶的地区。借助与人民大众和十字军势力的适度合作与友好态度,阿历克塞一世几乎将小亚细亚地区彻底收复。随着安条克的心脏地带重归帝国领域,曼奇克特一战带来的危害得到有效遏制,拜占庭帝国国力日益强盛,成功阻止土耳其人在西欧立足。接下来的数世纪中,还有很多能力强大、野心勃勃的人登上帝国的皇位;如果他们能够掌控小亚细亚地区的丰富资源,或许足以避免半个欧洲即将面临的500年饱受奴役的岁月。然而拜占庭与十字军之间的不和谐关系并非是阿历克塞一手造成,他也不应因为双方关系恶化而受到谴责。十字军本身具有比脆弱的帝国强大得多的力量,但阿历克塞一世运用才智成功地化解了危机,并赢得了任何人都无法想象的巨大成功。他的所有继任者中,拥有如此才能或如此运气的人,可谓是凤毛麟角。

在最后的十字军离开拜占庭许久之后,他们所造成的影响开始在帝国都城的领域内显现出来。虽然双方的第一次碰撞两败俱伤,但一直以来养尊处优的拜占庭宫廷显然被他们的野蛮同盟的强壮体魄和气势深深震撼了。大体而言,这些耀武扬威的战士显然让他们第一次对遥远的西方有了些许了解,虽然十字军中的大多数人未受教育、举止粗鲁,但这些身披铁甲的战士狂野不羁的气质仍对他们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当由德意志和法国君主率领的第二次十字军东征开始时,正值阿历克塞的孙子曼努埃尔统治时期,骑士时代达到鼎盛,十字军穿过都城的壮观景象引起了拜占庭富人阶级的极大兴趣。富裕阶层的淑女贵妇们身着西方式样的衣裙逐渐成为时兴的风尚,皇帝曼努埃尔甚至亲自参加了马上长枪比武的锦标赛,并且单枪匹马跻身前列,令围观的朝廷群臣深深折服。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