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防御

第一章 进攻和防御

1.防御的概念

什么是防御?抵御进攻。防御的特征是什么?等待进攻。只有具备这种特征的军事行动才叫防御行动,也只有依据这种特征才能够在战争中区分防御和进攻。

然而,单纯的防守和战争的概念是完全矛盾的,因为纯粹的防守便让战争成为一方的战争。事实上,防守在战争中只是相对的。因此,防御的这个特征只是对防御而言,并不是针对防御的各个部分说的。

在一次战斗中,倘若我们静候敌人发起攻击,那么防御就是防御战斗;在一次会战中,倘若我们等候敌人的进攻,那么防御便是防御会战;在一次战局中,倘若我们静候敌人攻击我们的战区,那么防御便是防御战局。

在上述情况下,对防御来说,等待和抵御这个特征都是从总的方面来说的,所以它并不与战争的概念发生矛盾,因为等待敌人发起进攻对我们是有利的。不过,我方若是想进行真正的战争就必须给敌人以反击,我方采取的进攻行动依旧是在战场的范围内进行。这样一来,在防御战中,进攻行动是存在的,而在防御会战中,任何一方可以动用某些师发动进攻,而那些在阵地上等待敌方发动冲锋的部队,也可以开枪阻击敌人。因此,防御这种作战形式绝不是单纯的盾牌,而是由巧妙的打击所组成的盾牌。

2.防御的优点

防御的目的是什么?是据守。据守往往比夺取更为容易。如果以此进行推断,我们可以说,倘若运用的是同一支部队,那么进行防御比发动进攻容易得多。为什么呢?因为防御方可以利用进攻方没利用的时间,防御方可以坐享其利。只要是进攻方因为判断错误、恐惧或者迟钝而没有利用的时机,都是对防御方有利的。比如七年战争,普鲁士凭借防御的优点多次让自己逃脱灭顶之灾。

抵御与据守所带来的优点都存在于防御的性质中。在现实中的其他领域,尤其是跟战争极其类似的诉讼中,早已通过“占有者得利”这一拉丁谚语肯定下来。此外,防御方还可以有限享用由战争带来的地形之利。

明确了这些概念后,我们要来谈谈防御本身。在战术范围内,只要是我方让敌人主动进攻,等待敌人前来攻击我们的战斗,都属于防御战斗。从敌人来到我方阵地前开始,我方都能够采取一切进攻的手段而不失去防御的优点:等待敌人的好处和占据地形之利。

在战略范围内也是如此。只不过不同的是,战斗变成了战局,阵地变成了战区,甚或是战局变成了整个战争,战区变成了全国国土。在这两种情况下,就如同在战术范围内一样,如果采用进攻手段,依旧不会失去防御的优点。

防御比进攻容易,这点已经谈过了。不过,防御具有消极的目的(据守),而进攻则具有积极的目的(占领),占领可以增加己方的作战手段,而据守则不行。

因此,为了让表达更加确切,我们必须这么说:防御这种作战形式就其本身来说比进攻这种作战形式要强。这也是我们的结论。尽管它彻底由事物的性质决定的,且被经验屡次证明,但流行的说法却彻底同这个结论相反。这也说明,著作家从表面去看问题会给概念造成混淆。

既然我们说防御是一种较强的而带有消极的目的的作战形式,那么我们自然只会在力量较为弱小且需要这种形式时才会运用它。一旦我们的力量强大到能够到达积极目的,就应该立刻放弃它。

由于人们在防御中取得胜利往往能够获取对自己比较有利的兵力对比,所以,以防御开始而以进攻结束,是战争的自然进程。将防御当成最终的目的,就如同不仅在总的方面把防御看成是消极的,还将防御的各个部分也看成是消极的一样,这跟战争的概念是矛盾的。换句话说,在战争中,单纯地将因防御而获得的胜利拿来抵御,却不积极进攻,就像在会战中让纯粹的防守(消极性)在各种措施中占据主导地位一样,是十分荒谬的。

也许有人会列举许多防御方从头到尾采取防御却不考虑反攻的战例来否定它。的确,这些战例可以引用,只不过它们只能被当作反攻的可能性还未到来的具体场景,而反驳者往往忽视了,在这里我们仅仅是从总的方面来说。

比如七年战争,至少是在战争的最后3年,腓特烈大帝丝毫没有想过进攻,我们甚至这样认为,他只将进攻当成一种较好的防御手段,而他当时面临的处境让他别无选择,只能做那种最符合他当时处境的事,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不过,如果我们不将他有可能对奥地利进行反击的想法当成他整个行动的基础,如果反击的时机直到那个时候还没有到来,那么我们所做的就不是联系总的情况来考察这个战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