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基础与原理(三)

不能将战场的各个战略据点看作是孤立的,应考察其位置、军事力量、资源后,并考虑它们彼此的相互方位、距离和最佳航线。

连接各个战略据点的线称为战略线。陆地上,可能有很多条线连接两个战略据点,其中任何一条线可能在不同时间内拥有不同的名称,以表示当时的用途,如交通线之类。在海上,除了舰队所选定的这条线应该是所耗费时间最短的,其余与陆上并无太大差别。

罗日杰斯特文斯基率舰队离开马鞍群岛驶向海参崴选择的航线,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他面临两个选择,从台湾海峡通过还是取道台湾岛外侧,他选择了后者。东乡平八郎的位置是经过慎重考虑选择的,在这里截击任何一支沿航线而来的舰队都很方便。但东乡平八郎也有焦躁不安的时候,因为俄国人长时间不出现,又没有他们的确切消息。他深信俄国人会经过对马海峡,但是如果俄国人选择了另一条航线,这将打击东乡平八郎的自信。要知道,面对这种情况,有些人很快放弃信念,有些人难以忍受焦虑。

虽然从地球表面连接两个海港的线有很多条,但它们大多属于两类:横越公海和循着海岸。利用公海通常是捷径,但必须以海军力量控制海洋为前提,如果不能满足这个条件,舰船就只能在夜间沿海岸航行,并利用港口进行隐蔽和取得其他支援。拿破仑企图入侵英国时所用的船队就是靠这种方法。这支船队的大批舰船是在许多不同地方建成的。为了到达布洛涅港集结,它们不得不闯过英国巡洋舰所组成的交叉火力网。尽管遭到一些损失,但由于紧靠海岸使敌人无法安然跟踪,同时又有精心布设的固定岸炮和流动岸炮为其提供岸上掩护,集结得以顺利完成。在1812年的战争中,美国贸易船也是被迫采取同样的方法才得以幸存。纳尔逊沿着尼斯与热那亚的里维埃拉(今利古里亚)一线,同样也是采取这种方法获得了成功。只要公海被敌人控制,就得使用这种夜间行进的方法。

在一条战略线因靠近敌人而遭受威胁时,中立国的沿海海域在一定程度上可用作向交战国港口挺进的部分路线。例如,英国同德国交战,英国海军控制北海,德国舰船进入法国或挪威沿海海域时,便可在规定的3海里限度之内安全航行。

涉及交通运输的战略线最重要。交通支配战争。这在陆上尤其如此,因为陆军离不开补给,任何短暂交通中断都会带来沉重打击,而舰船的船舱又携带着大量物资。在海上,两支舰队交锋,舰船所能携带的必需品和补给品是有限的。由于水运比陆运方便,这些东西可以伴随舰队一起行进,而陆军辎重部队无法做到,它们只能跟进,因为陆路狭隘难行,而海上很宽阔。

总之,所有军事组织都必须依赖畅通的交通才能与本国的实力基础取得联系。交通线具有双重价值,因为它通常还是后撤线。补给便利和后撤通畅乃是保证陆军或舰队安全的两个基本条件。1796年,曼图亚争夺中,拿破仑将军队部署在该城守军的后撤线上,这座城市因得不到外围奥军的增援而被攻破。1800年和1805年,拿破仑在马伦戈和乌尔姆曾将部队成功地部署于奥军的交通后撤线上,成功地阻止敌方从其基地向前输送补给和其军队后撤回基地,控制其交通线。美国南北战争中,法拉格特的舰队在密西西比河上游掌握了交通线,从而征服密西西比河的各个炮台。

罗日杰斯特文斯基驶向海参崴,其实就是在向本土基地撤退。日本人则在其后撤线上部署了足以将其击败的兵力,正如拿破仑在马伦戈对付奥军一样。我认为美西战争中,塞韦拉之所以驶往圣地亚哥,是由于他担心在西恩富戈斯港外,即在其后撤线有一支兵力胜于他的舰队。西班牙海军部长在西班牙议会上称,塞韦拉之所以驶往圣地亚哥是因为他除此之外别无选择。这个实例证明在同一边境上拥有两处港口的优越性,以及一支敌对兵力位于交通线上的巨大威胁。

圣地亚哥、西恩富戈斯、哈瓦那,说明一条拥有多个优良港口的海岸线其实就是一处相互衔接的漫长基地。利用鱼雷艇和巡洋舰,就可防护其附近海岸免受敌人侵扰。这样的海岸线可以看作是一条拥有数个战略据点的战略线。出于战略考虑,一国必须占领紧靠海上边境的数个战略据点。一旦大规模战争爆发,就可在多个战略据点上准备作战。1798年,拿破仑远征埃及时,法国在地中海沿岸只有土伦一个战略据点,但其分遣舰队却是在法国所控制的数处其他港口之中做好准备才参加主力舰队出航。其原因可能是,海军的补给和休整都依靠一个港口实在太过危险,敌人的封锁和攻击一旦奏效,这个港口的一切作战活动都会陷入停顿,而舰队再撤回这里更会遭到毁灭。从这里可以引出一条原理,即每条海上边境至少应该有两个充分设防的安全港口可承担任何修理工作,如果只有一个港口,敌人就会掌握你后撤的目的地。就像东乡平八郎无法确知罗日杰斯特文斯基究竟是取道朝鲜海峡还是津轻海峡,但他知道罗日杰斯特文斯的目的地是海参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