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7章 皆我族类
当然了,舆论战争并不仅仅只是在道德法统上,还有在双方的国力差距对比上。
老百姓可是很现实的,他们才不会管你什么合法不合法,正统不正统,那些都是王公贵族和高高在上的朝堂公卿们应该担心的,他们更关心的是能不能吃饱肚子,哪边的生活过得更好。
很明显,在这上面大汉有优势,优势还挺明显。
现在的大汉不断地加大开垦力度,也不断的引诱北方流民南下,只要是南下的流民,经过政府的统筹安排,会分到土地进行耕作,至少比在北方的原野上流浪来得好。
这也是宇文宪无奈的地方。
战争随时都有可能爆发,淮北、中原等地,宇文宪是不敢开垦的。
中原尤其是青州一带好歹还算在腹心之中,但是诸如淮北以及洛阳周边这些良田沃土,宇文宪只能任由其荒废。并不是宇文宪就这么大方,而是因为宇文宪担心战争一旦爆发,这些地方的开垦屯田会白白的便宜大汉。
的确,自家的粮食有的时候种植的太靠近前线了,不见得对自家也是好事。当初三国的时候,诸葛亮屡次北伐都要兵出祁山,宁肯绕路西北也不直扑关中,所为的正是陇上的粮食,陇上粮食充足了,诸葛亮才有进一步进攻的勇气。
当初南陈拿下来淮南之后,同样也是本着这样的想法,淮南这边用兵所消耗的粮食,都是从江南辛辛苦苦一点点转运过来的,这也导致吴明彻看着淮北也只能无能为力。
而之后李荩忱视察淮南的时候,见到淮南的大片荒地,果断的下令开垦,这不仅仅是因为他相信吴惠觉,更因为大汉的主力军队已经陈列在洛阳南侧和西侧,牵动着淮北的王轨根本就不可能大举南下。
一旦王轨突入淮南,汉军转而进攻洛阳的话,王轨只能灰溜溜的回去支援洛阳,所以现在王轨的兵力布置也是侧重于更靠近洛阳和中原地区的淮西,并且是摆出在淮北坚守并且随时准备支援洛阳战事的姿态,因此其对淮南的威胁应该不算大。
现在大汉的手中有足够多的荒地,甚至还不乏淮南这样的肥沃土地,对于北方的流民自然是有很大的吸引力。
除此之外,南方发达的商贸、教育等等,也让这些北方的百姓对南方心向往之。
另外,李荩忱点出白袍,主要还是因为在北方的事务之中,白袍并没有置身事外或者单纯的作为一个消息搜集来源。在之前大汉的南征之战中,白袍煽动林邑百姓在大汉军队登陆前先发动暴乱,最终为大汉军队成功突入象林立下了汗马功劳,白袍也从其中尝到了甜头,所以这一次北上自然是打算故技重施。
大汉南征之战持续的时间并不算长,而且又远在天南,南北往来消息绝对不算顺畅。
所以民间以及北方对于这一战的具体细节实际上并不了解,因此白袍并非没有机会。尤其是北方的民众,多是汉人,自然也更容易从白袍那里获得共同语言,通过不断的向他们灌输南方的好和北方的坏,自然能够煽动他们在战争开始之后引领南方军队北上而或者阻挠北方军队顺利南下。
这也是为什么李荩忱那么看重舆论之战,因为舆论之战抢夺的不仅仅是南北人才,还有民间汹涌的民意,人心向背,很有可能导致一场大战的胜负。
“北地百姓,皆我族类,”李荩忱的声音低沉几分,“朕年幼之时同是北地流民,艰难求生之余,未尝不曾幻想有日能有温饱,未尝不曾幻想王师北定中原、还天下一份太平。今日朕位在九五,志怀天下,自当救万民于水火,予万民以和平,若是百姓能够沿途响应王师,王师自然也会护他们周全,若是百姓愚昧不知,恐怕难免会有伤亡。所以劝导北地百姓、引领人心之事,切莫松懈!”
“臣等遵旨!”杨素等人不敢怠慢。
李荩忱这段话,等于明确地表示,这一次大汉出兵,是打着王师的旗号,以仁义为本,尽可能的自然也要减少杀戮,争取不战而屈人之兵。
不战而屈人之兵,说得好听,实际上却也是兵法上很难做到的。
汉军北上,必然要经历恶战,可是如何才能快速的赚取北方人心,甚至在大战开始之前就先把舆论和人心都掌握在手中,本身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即使是杨素,此时也不由得皱了皱眉。
“启禀陛下,臣以为大军先行,当以南方之货跟随于后,战事起后,战火劫掠之地必然缺少粮食以及日常吃穿用度,若是朝廷能够及时补足,自然能够收拢民心,同时能够降低柴米油盐之价,让百姓知晓王师之仁义,不外乎此。”商部尚书唐正良站出来说道,打破了朝堂上的安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