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5章 什么样的大汉

大汉能够保证这些世家的生命安全、能够给他们足够多的赚钱机会,而且他们家族中的子弟通过统一的科举考试还有机会前来中原做官,甚至有能力的,跻身朝堂都不是不可能的事。

相比于现在在夹缝之中生存,李荩忱相信这些世家会做出正确的决定。

不过李荩忱也注意到了一个问题。

那就是河西不管怎么说,距离大汉还是太远,距离西域和吐谷浑却太近了。

或许大汉能够征服西域和吐谷浑,但是永远也解决不了第一个问题。历史上中原王朝强盛则可以掌控河西,中原王朝衰弱,防线就会被一路拉回到洮水这里,也就是秦始皇一开始设立长城的地方。

因此河西的汉人世家们会逐渐忘记了很多所谓的民族和家国观念等等也在情理之中,并不是他们对不起这个民族,而是这个民族,或者准确说曾经的统治者们对不起他们,毕竟被丢在河西黄沙戈壁之中孤立无援的不是掀动八王之乱的哪位亲王,而是这些倒霉的世家。这么多年苦苦坚持,甚至李荩忱都有足够的理由相信,他们对于自己这个汉人的身份,恐怕懊恼和厌烦也胜过喜爱和自豪。

要是自己是突厥人、是吐谷浑人,保不齐日子要过的远比现在来得好。

只不过在短时间内李荩忱也不能确信这些已经逐渐演变为唯利是图的世家,是否能够重新拾起作为大国子民的骄傲和自豪,所以李荩忱巩固河西绝对不能依赖于他们。

他们或许可以通过自己对河西和西域的熟悉,帮助大汉建立起来一张笼罩整个西域的贸易和情报网,但是绝对很难帮助大汉稳固在这些地方的根基。

所谓根基,是指的朝廷已经能够对这个地方一切的发展和进步拥有绝对的指挥权,派遣什么样的官吏、驻扎什么样的军队、推动什么样的政策等等,和中原腹地州府没有什么两样,百姓知有朝廷而不知有世家,知为大汉子民而不知此地曾经群雄并立。

这些都是需要慢慢来的。

河西鱼龙混杂,又是兵家必争之地,更是中原和西域的往来咽喉要道,这里不是和南洋等地一样的一张白纸。

李荩忱只有勾勒出来一副浓墨重彩的蓝图,才能够吸引所有人的注意,并且让大家对河西的发展有足够的信心。

这件事自然就要落在基建上。

换句话说,就要落在加快大汉和河西之间的联系上。

从长安到武威再到敦煌,所需要消耗的时间每缩减一天,这些看上去孤悬塞外的地方对于大汉的归属感就多一点。

工部最近借着北方不少工匠加入的机会,总算是能够腾出来一些人手专注于新技术的研发,李荩忱之前就已经听说工部有了一些新的发现,看来是时候去看一看了。

不过基础设施的建设终究只是整个社会发展的一小部分,归根结底朝廷还是要从资源、经济等等多方面下手,河西可以变成大汉伸出去的一只手,但是绝对不能变成大汉可有可无的一把刀。

看着各部官员们正在围绕朝廷新提出的河西发展大纲讨论,因为各种细节争执不下,李荩忱不由得一笑。

河西虽然还未平定,甚至战斗犹然进行在关键的阶段,但是李荩忱必须要提前做好准备,而且他对河西,也势在必得!

而如何把河西彻底融入大汉,实际上也是李荩忱现在想要做的一个实验。

大汉从当初立足于巴蜀的一个地方势力走到今天,吞并的大小势力也不在少数,其中不乏南陈和北周这样的庞然大物,当然也有南中、岭南各地的一盘散沙一样的大小部落。

但是这些势力,要么是和陈、周一样,不是汉人建立的就是已经完全实现汉化的王朝,大汉灭其之后,自然而然就能与之融合;要么就是一群刚刚从刀耕火种的生活之中走出来的小部落罢了,如之前所言,他们对于李荩忱来说不过就是一张白纸,任由李荩忱涂抹都可以,毕竟大汉带来的一切对他们来说都是那么的高级和新鲜。

而河西不一样,西域也不一样。

这里有文化已久,或是从东方而来的华夏文化,或是从西方而来的波斯、佛教文化,汇聚在一起,早就已经不是一张白纸。

李荩忱需要浓墨重彩的一笔,但是更需要把这整张画卷上都写上大汉的名字。不管你们这些文化是怎么相互碰撞、相互排斥的,至少这都是大汉的地盘,是在大汉的监管之下。

而这样的最终结果,显然就只剩下一个,那就是融合。

矛盾、积怨,堆积在一起,可能会爆发出冲突,导致强的能够占据上风,而弱的只能乖乖离开,这就是西域多少年来的规则。哪种文化更加强盛,自然就更能主导西域,可惜华夏文化距离西域实在是太远了,王朝强盛尚且还能施加直接影响,但是内乱爆发,西域转眼就不是自家地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