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会打脸吗?
第二天下午,《承诺》正式开始展映。
章子芳跟这边电影节官方算比较熟,她这些年来一直都在合作的制片人,也是属于在欧洲电影圈里比较有人脉的中国电影人之一,再加上她的几乎每一部电影都能在欧洲卖一些钱,所以《承诺》租下的,是整个电影节规定了可以播放展映电影的若干家影厅中第三大的一家。
事先就有报道,《承诺》的制片人也发动多年来的关系,在柏林当地的一些媒体上事先投放了一些软文。
并且呢,章子芳过去这些年往欧洲跑所结识的一些老朋友,那些电影导演、演员、制片人、发行商、影评人等等,这个时候,也都会提前的帮忙鼓吹一下,写一点对电影表示很期待的文字,对导演本人的一些绍介,等等之类。
甚至她的团队还跟本地几家报刊提前约好,在章子芳刚来到柏林之后,就抓紧时间做了一个专访,随后不久就在报纸上登出来……这一切的一切,再加上章子芳的电影本身在欧洲热爱文艺电影的那部分观众中间的口碑,都使得《承诺》的展映第一场,迎来了一个相对程度的开门红。
可以说,这是多少年积攒下来的一份开门红。
羡慕不得。
展映开始之前,李谦比较早就带着秦晶晶和傅学隆,自己的行政助理秦诺一起,过来《承诺》要做展映的影厅门口帮忙。
但是,基本上帮不上什么忙。
十年来前后往欧洲这边跑了那么多次,章子芳身后的团队对于前来欧洲参加电影节的事情,已经无比熟悉,所有的安排都可以提前就巨细靡遗地规划好,带的人手也是足够,所以一切都显得驾轻驭熟。
然后,李谦来了,除了摆了一会儿姿势,供记者们拍照,就只能是在影厅门口看了一会儿,然后进去等着放映。
其实章子芳已经不太需要了的,但她的制片人还是提前制作好了大幅的宣传海报,同时还印制了据说几千份的宣传手册。
只要进门看电影就发,路过都派送。
李谦手里也拿了一本,进去等放映功夫,就翻开来细细的看。
说白了,这些年复一年、一部又一部的进行力所能及的宣传,为的其实已经不是当下的这一部《承诺》,而是为了持续地扩散章子芳导演这个品牌,和她的电影作品在欧洲这边的影响力。
相比之下,《红高粱》剧组在宣传上的准备,就略显寒酸了一些。
在接到了参展邀请之后,宣传部门就已经开始着手准备,也做了一批画册、宣传册的设计,最终李谦选定了一款,印刷好了,先于李谦他们就打包先发了过来。除此之外,宣传部门还曾经请示要不要做海报啊之类的。
李谦当时想了想,本来去柏林参加电影节,就只是想去刷一刷艺术范儿的,拿不拿奖都没那么关键,至于这部电影在欧洲那些国家能不能卖出点钱来,也似乎并没有那么重要,所以到时候剧组大概只会组织那么几个人一起过去,要是还得折腾海报啊什么的,就未免太累、太复杂了。
于是,他大手一挥,不做了。
或许对于国内绝大多数的电影人而言,能入围欧洲三大电影节,哪怕不是主竞赛单元,都是值得大大欣喜,然后就像章子芳所表现得那样,抱着最大的希望赶过来,到处宣传和忙活,力求哪怕不获奖、没能一战成名,至少也在欧洲这边的文艺和电影圈子里混个眼熟什么的。
但对于李谦来说,则不是那么回事。
第一,他不是张国师,此《红高粱》非彼《红高粱》,这个时空也不是另外那个时空,所以,虽然自己剪完了自己回头看,他觉得相比起当初初出茅庐时技法、水准、眼光还略显稚嫩和粗糙的张国师版《红高粱》,自己也会比较臭屁、比较得意地觉得,自己这一版,在吸收了对方的精华,弥补了不足之后,在很多方面,其实应该是稳稳超出的。
尤其是,作为自己心中定位为“实验电影”性质的练手作品,他在拍这部电影的时候,相当的大胆,人物表演和故事剪切暂时不去说它,单单只说张国师的原作最受人推崇的那种泼墨式的色彩运用和镜头意向,李谦觉得自己这一版的作品,应该都是要比他超出不少的!
一来心里有原作打底子,哪里让人拍案叫绝,哪里略有瑕疵,哪里仍可遐想,这些东西在张国师版《红高粱》在国际上大张名目之后,二十多年来,都是已经被国内的电影圈子翻来覆去的研究透了的,很多东西都已成定论,张国师自己在一些深度访谈里谈到那部电影的拍摄过程,他自己的一些感悟和遗憾,李谦也都基本心知肚明——这就等于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再出发!
二来么,李谦毕竟是电影学院摄影系的科班出身,玩摄影、玩光、玩色彩,那是拿手的本事。或许你让他自己凭空创造,他未必真的就能拍出超过原版《红高粱》的东西来,但拿着对方的成品,而且是成败得失都已经被扒干净的作品,自己再去自由发挥地做一套类似的产品出来,当然就不会那么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