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 废法
众臣听罢皆面面相觑, 按理说,年仅二十多岁的帝王就考虑无嗣以继承大统的问题,实在有些不可思议。
正当众人咂摸品味时, 吴淼先站了出来,神态自若道:“回陛下, 《仪礼》有载, 何如而可以为人后?支子可也。若帝后无嗣,依礼制,可择建支子以继承大宗。”
宗法制度以嫡长子及继承先祖嫡系之子为宗子, 嫡妻的次子以下及妾子都为支子。
“那么若无支子可择,亦或支子弱幼不得继立, 又当如何?”元澈又开口了。
答案其实很简单,另立一位宗王就好了, 无非是从血缘关系的亲疏上择选,也可以过继一个儿子。然而这句话并没有人敢接, 要知道,不久之前就有一位皇子自裁于别室了。
元澈的目光望向大殿上方, 语气慨叹:“朕读史书, 闻汉宣帝继昭帝之后,哀悼其生父,加以皇号。哀帝以外藩而继大统, 追封定陶王为皇。非常之时,受先帝眷顾而起。立庙之后,又以藩庶而篡。既袭正统, 当奉公义, 怎能复顾亲私,行状悖逆!自是之后, 世人相踵而效,更有鲁文逆祀之祸,夏贺良谋逆之心。德行如此,僭差无度,不明为人后之义,国祚人君,人神共诛之。”
这一回,有些人咂摸出一些意思了。皇帝想要强调的不是谁能够继承大统的问题,而是谁不能继承大统!当今皇帝即大宗,即便是后无子,继位者必须是支子,那么兄弟就首先排除了。那么皇帝兄弟的子孙若要继承呢?皇帝自然也给予了明确的表态,可以,但是不可以另尊考妣给予皇帝、太后的封号。
继而,也有一群人意识到了一个问题,皇帝针对不同情况的论调一直都在保护一个人,那就是未来的皇后。拥立藩王之子继位,皇后的地位不会动摇,依旧是太后,并且杜绝了两太后争权。而且与其拥立一个藩王之子继位,更多人还是希望时局不要太过动荡,最好皇帝有自己的孩子。可是自立子杀母以来,皇子的出生率实在低的可怜。不乏有妃嫔扼死男婴,亦或是服药避孕、流产,甚至皇宫要专门派数个乳母看守新出生的男婴,让其与母亲分离。直到太子确立后,其他嫔妃才敢生子。
正当众人思考着,吴淼道:“陛下明以深义,此事臣以为可效曹魏明帝之法,书之金策,藏之宗庙,著于令典,以警后世。”
元澈似是颇为满意:“太保警世之言,朕准允。”
魏钰庭也看出了苗头,皇帝不仅要保陆昭,还要把众人的注意力引到立子杀母这件事上,重新反思。自从他第一天侍奉身为太子的元澈,便知道这位未来国君对于立子杀母有着多强烈的怨恨。看来皇帝已决意废掉此法,并且待陆氏有孕,立陆氏之子为皇储。在这个过程中,自然又会出现新一轮的政治打压,陆家也会因此获得更多的权力。但是事已至此,皇帝给出的理由自己也无从辩驳,也就没有反对。
其实打压外戚有很多重办法,在魏钰庭的眼里,杀掉储君的母亲不过是饮鸩止渴罢了。由于血缘关系,母子的利益捆绑和情感捆绑都是最深的。历史上太后摄政、戚族过大的确有不少,但是王朝的覆灭和政局的糜烂,最大的问题并非是在这些母亲身上。
吕后临朝称制,虽然提拔诸吕,但所保护的核心仍是刘氏皇帝。王莽篡位,固然是王政君轻易交付了信任,但病体所在乃是权力畸大的尚书台,以及皇帝本身已不具有掌权的能力,才导致国家的权力一点一点地过渡到权臣手里,而王政君的立场是皇权的看管人、保护者。甚至为人所唾弃的贾南风,在任期间,民生并未凋敝,傻子皇帝也能安享其位。倒是死后,八王相继谋反,皇权失去了戚族这座锁妖塔。
杀掉了母亲又怎样呢,权力永无空窗,保太后和上位者们自会弥补。这些人会比一个母亲更爱皇帝吗?
但旁边的卢霑却未能坐住,当即出列道:“古者自以天下为公,唯贤是与。后代世位,立子以适;若适嗣不继,则宜取旁支。明帝既不能然,情系私爱,抚养婴孩,传以大器,晚年托付有失,而参枝族,终于曹爽诛夷,齐王替位,后为司马氏所篡。如今陛下春秋鼎盛,立嗣之事,宜作远量,勿使权奸得幸,戚畹偏宠,而重蹈曹魏之覆辙。”
十二旈下,元澈微微有了怒意,道:“那么在你看来,魏明帝在立嗣之事上,可称昏聩?”
魏钰庭额角早已冷汗连连,闻言连忙出列道:“陛下,臣以为京兆尹并无此意。《魏末传》有载,明帝常从文帝猎,见子母鹿。文帝射杀鹿母,使帝射鹿子,帝不从,曰,陛下已杀其母,臣不忍复杀其子。因涕泣。文帝即放弓箭,以此深奇之,而树立之意定。其实情系私爱,也是人伦常态。早年曹丕杀其母甄氏,明帝身为太子,哀之深切。此中语,臣每每读来,也是感深泣怀。臣以为,京兆尹之意乃是假使文帝不杀甄氏,全以太子母子之爱,必可免其日日惶恐,深感缺憾,致使日后蹈足偏执之道,重情更甚。臣请陛下,深察此情,以史为鉴,晓民以孝悌之义,喻臣以仁爱之心,正人伦,兴国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