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三十七章 阿朵
看得出来大鼻子并不想拿走那盒烟,因为她受到了吴中元的批评,不过最终她还是拿走了那盒烟,人穷志短这句话是有道理的,在这里她几乎得不到香烟这种奢侈品。
由于女监的三个犯人都是一起提过来的,大鼻子出去之后,吴中元紧接着又喊了另外一个女犯的名字。
这是个三十五六岁的女人,名叫阿朵,不是昵称叫阿朵,而是她身份证上的名字就叫阿朵,很多少数民族的名字都有这个特点,此人看长相比实际年龄要大不少,故意伤害致人死亡,受害者是他丈夫的相好儿,比她还要大两岁。
阿朵有点像祥林嫂,神经已经有点儿不正常了,眼睛发直,坐下之后就迫不及待的倾诉自己的冤屈,其实她的经历并不离奇,和丈夫青梅竹马,一起自农村出来打工,后来丈夫有了钱,有了相好的,对她百般冷落,她一直忍气吞声,委曲求全,最终忍无可忍,在一次情绪失控之后拿刀捅了那个女人。
阿朵唠叨的是自己对丈夫有多好,自己受了多少委屈,还有那个可恶的女人是怎样抢走自己丈夫的,她并不认为自己有错,始终认为自己才是那个受害者。
进了这种地方,在严厉的管制和普法教育下,绝大多数的犯人都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似阿朵这种拒不认错的少之又少。
平心而论,阿朵的经历也的确令吴中元很是同情,阿朵与丈夫也有过共患难的时候,早年她生了急病,丈夫冒着风雪背着她走了几十里的山路送她去乡医院。刚结婚分家时背了八千多块的债务,她省吃俭用,每顿饭都做两样儿,好点儿的给丈夫吃,自己吃差的,成年累月的见不到荤腥。
后来二人进了城,日子逐渐好过了,感情却越来越淡了,阿朵将所有的罪责都推给那个女人身上,认为是那个女人抢走了自己的丈夫。
阿朵讲述的远不止这一两件事情,看得出来阿朵与她丈夫的感情在早期的确很好,堪称郎有情妾有意,奈何世事无常,美好没能持续到最后,中途变味儿了。
在此之前吴中元曾经与监区管理人员接触过,也听他们介绍过一些相关情况,他们掌握的是综合分析得来的数据,分析发现一直生活在城里或是一直生活在乡下的人犯罪相对较少,而进城的乡下人和因故返贫的城里人在犯人中所占的比例比较大,究其根源是来自于突然拥有了财富之后的茫然和困惑,以及突然失去财富的落魄和失落。
阿朵的情况属于前者,她对自己的丈夫百依百顺,但是她的委曲求全却并未换来丈夫的回心转意,换来的只是变本加厉。
由于阿朵急于倾诉,二人之间的谈话便以阿朵讲述,吴中元聆听为主,阿朵讲述的时候吴中元很少插话,其实阿朵的情况与那个捐了肾脏资助自己女朋友读书的眼镜儿有些相似,不同的是阿朵是个女的,而眼镜儿是个男的。
吴中元崇尚男女平等,但他崇尚的男女平等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男女平等,在他看来男女平等是建立在能力,财富,学识占上风的一方心里的那杆秤是准的,主动的让出一半地位给自己的另一半,而不是男女打破头的争抢家里谁说了算。
他之所以不批评阿朵是因为阿朵是女人,是弱者,她没有主导权,只能被动承受。
但他也不能表扬阿朵做的对,因为阿朵真的做错了,她犯了三个错误,一是她不该将罪责归咎于那个女人并去攻击她,因为男人在生理上占了主动,女人再怎么引诱一个男人,上与不上都取决于男人,所以男女问题上,男人肯定要背负大部分责任。
二是她不该试图挽留一个想走的人,一段感情的维系取决于男女双方,只要其中一方动了离开的念头,那就是对这段感情没有留恋了,另外一方任何形式的挽留都无济于事。
阿朵犯的最后一个错误是阿朵过分注重自己的内在而忽略了外在,案卷中有阿朵入狱时的照片和受害者的照片,受害者比阿朵还要大两岁,但是保养的比较好,看着比阿朵要漂亮,而阿朵因为常年的劳作,加上不注意自己的衣着穿戴,三十来岁的人搞的跟个五十多的老妈子一样。
以貌取人是所有人的共同特点,尤其是男人,更加看重女人的容貌,女人吸引男人的优点有很多,但是第一点也是比重占的最大的一点就是容貌。
一个女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一定要尽可能的将自己打扮的细致些,不能为了勤俭持家而苛刻自己,将自己过早的变成不修边幅的黄脸婆,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下场很可能会很悲哀。
一个男人不管过的再难,都不应该苛刻自己女人的化妆品和保养品,夫妻就是夫妻,不是兄弟,不是战友,是相互陪伴一起变老的异性,如果女人比男人衰老的要快,男人就有极大的可能变成陈世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