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26章 文字的现实

余冬雨是个不肯吃亏的性子,他上台演讲,还非要让张重给他当主持人。

张重倒是无所谓,反正是在自己的地盘,就上台给余冬雨“隆重”地介绍了一遍。

“今天来了不少人啊。”张重看了一眼人挤人的报告厅,笑着说道,“为了给这学期画一个圆满的句号,学校特地请了九个在文坛执牛耳的文学家过来给大家开讲座。”

九个?

不仅仅是底下坐着的观众们睁大眼睛非常意外,就是在后台等着上来的余冬雨也是惊讶莫名。

他还转头看了看周围,后台除了他之外就只有几个正在忙活的学生,还有王希,哪儿来的九个人?

难道张重把自己算上?

就算算上张重,也才两个人而已。

就在众人疑惑的时候,只听张重继续说道,“这九个人分别是小苍耳,鱼腥草,风中烛火……”

张重一口气说了八个名字。

熟悉余冬雨的粉丝瞬间明白过来,这八个笔名都是余冬雨之前用过的。

余冬雨爱用马甲,除了小苍耳之外,为人熟知的笔名大概还有七八个。可能还有其他不为人所知的,就不知道有多少个了。

之前就因为余冬雨马甲多,张重第一本书《解忧杂货店》在网上大火的时候,许多网友在猜测“五年级植物人”是不是余冬雨的又一个新马甲。

两人的联系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

如今张重用余冬雨的马甲开了个玩笑,幽默之余,也点出两人之间的渊源。

“这个张重。”后台的余冬雨笑了笑,心说自己又被这家伙晃点了。

一番介绍之后,张重最后说道,“好了,话不多说,现在就请今天的主角余冬雨余先生上台。”

余冬雨从后台上来,跟张重握了握手,然后走到话筒前面。

他一出现,掌声立马响了起来。

“我们九个人一起上来,大家怎么才这点掌声?”

余冬雨的幽默不输张重,一上台就对张重的调侃作了回应。

底下的观众听得有趣,一边笑着一边用力鼓掌。

等到掌声弱了下去,余冬雨继续说道,“昨天我人还在燕京,想着今天晚上是去城北吃涮肉还是去城南喝粥,就是没想到会跑到千里之外的这里。你们的张老师是个一顶一的忽悠高手,三言两语就将我绑了过来。他还跟我说,江阳大学的学生都单纯好忽悠,让我过来随便说两句就行。”

底下的学生一愣。

哇,原来余冬雨是张重“绑”过来的。

怪不得之前一点消息都没有,今天早上学校官网才通知傍晚有演讲。

看似随意地抱怨了一句,将场子热起来之后,余冬雨迅速进入今天演讲的主题,“来的路上我还在思考今天要给你们讲些什么。张重让我随便说两句,但是这随便的两句也不能很随便地说出来,到江阳的路上,我看到过一列火车从车窗前路过,一个人在河边散步,一片叶子从树上掉下来……这些都是现实,也总是出现在文学作品中,但是今天我要给你们讲的文字中的现实却不是这些。当火车经过以后不再回到我们的阅读里,当河边散步的人走远后立刻被一万,当树叶掉下来读者无动于衷,这样的现实虽然出现在了文学的叙述中,它仍然是现实中的现实,仍然不是文学中的现实。”

“我在华夏的小报上读过两个真实的事件,我把它们举列出来,也许可以说明什么事文学中的现实……”

文字中的现实,这样的演讲主题看起来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但其实余冬雨要说的也是一些比较基础的东西,他没有带学生们探究文学艺术,也没有将他们引入虚无漂亮的文字漩涡中,而是给他们讲述着文字叙述的魅力。

这样的演讲很对学生们的胃口,因为听过之后,观众会立马觉得有用。

啊,原来文学就是这样这样,原本就有迹可循,有法可依。

余冬雨告诉大家,不仅仅想象对于文学十分重要,洞察其实也同样重要。

没有洞察帮助掌握分寸的想象,往往是胡思乱想。只有想象和洞察完美地结合起来时,才会有文学中的现实。

为了帮助理解,他还举了几个例子。

比如但丁射箭的诗句。

“箭中了目标,离了弦。”

又比如博尔赫斯描述一个人的声音:是我经常在我的录音带上听到的那种声音。

再比如尤瑟纳尔描写脖子和脑袋分离后重新组合时增加的道具:他的脖子上围了一条奇怪的红色围巾。

这些这些,都是文学中的现实。

……

演讲结束之后,校长刘洪带着一些老师宴请远道而来的余冬雨,张重在旁作陪。

刘洪心情不错,自从张重到学校来任教之后,江阳大学的知名度是越来越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