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Preface

015年12月12日,由深圳“科学与幻想成长基金会”(这是国内唯一科幻公益创投基金)主办的首届“晨星奖”在深圳颁发,萧星寒的长篇科幻小说《决战奇点》获晨星奖最佳长篇提名,并荣获该奖中的晋康奖。晨星奖(包括其中的晋康奖)的主旨是奖励“核心科幻”的创作,它面向的是尚未发表过处女作的年轻科幻作者。但在第一届评奖中,评委会惊喜地发现了几位基本成熟的科幻作家,萧星寒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决战奇点》主要描写碳族(小说中的人类文明)与铁族(小说中的机器文明)之间的战争与和平。在这当中,有无用的奋斗,有意外的挫折,有瑰丽的幻想,有片刻的欢愉,有永恒的遗憾,还有无穷无尽的乱世纷争。透过这些情节,你时时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自然和人类的认真思考,可以说,作者已经有了一套相对成熟的,属于他自己的世界观。而对于有志于长篇的科幻作者来说,这几乎是他们必备的基本功,这是科幻这种类型文学的特点之一。

围绕碳铁两族的生存与毁灭,《决战奇点》探讨了许多话题。比如对于人类。迄今为止,人类还只是一个科学上的概念。在现实里,我们分成无数个国家、民族和地区,彼此隔膜,彼此敌视,为着种种利益而征战不休。若有一个掌管地球的世界政府是否会更好?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还有南方文明,又将如何融合?又比如讨论人类,宗教是一个绕不过的话题。当铁族出现,并成为一种超越人类的存在,各大宗教将如何应对来自铁族的挑战?是否会有人将其视为无所不能又大慈大悲的神,对其顶礼膜拜,进而形成一个新的教派?

题目中的“奇点”是目前颇为热门的一个词语,它本身有多重含义,但在科幻的语境下,通常指由于技术革命(一般情况下是人工智能技术)引发人类社会生活骤变。奇点之前的生活和社会是我们所熟悉的,奇点之后则是完全陌生的,是现在的我们所无法理解,甚至无法想象的,就像一千年前的人无法理解我们为什么每时每刻都在一个发光的小匣子上用手指划来划去,同时或嬉笑,或哀叹,或抱怨一样。但问题是,假如这个奇点不是人类开启的,而是人工智能开启的,那又会怎样?在《决战奇点》中,当2077年,第二次碳铁之战爆发时,铁族在奇点大门前欣喜万分,碳族对此却懵懂无知,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那么,碳铁两族的结局是否早已注定?甚至,就连最后决战的机会也只存在于碳族英雄的幻想中?

《决战奇点》着重讨论了如何看待人工智能。对于人工智能,人类的情绪一向比较复杂。一方面,人类渴盼更聪明的机器人来帮助我们做我们不想做和做不到的事情;另一方面,人类又担心聪明的机器人会抢走我们的工作,在它们拥有了自我意识和生存欲望之后,甚至可能消灭人类。著名科学家斯蒂芬·霍金对此有着清醒而深刻的认识。他在2016年10月的一次演讲中忧心忡忡地指出:“成功创造人工智能可能是人类文明史上最大的事件,人工智能的崛起是与工业革命同等重要的全球性事件,将在每个方面改变我们的生活;但如果不学习如何规避风险,它也会成为人类文明史上最后一个事件。”实际上,在我看来,也许霍金这番话都过于乐观了——有些风险是无法规避的。个人有自由意志,而人类作为整体来说,并没有自由意志;科学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能动性,但并不能改变人类的宿命。如果承认地球生命包括人类都是从普通物质通过漫长的进化而来,那就没有理由怀疑普通物质中同样能进化出铁基(或硅基)生命——并且由于它们所具有的先天优势,终将超过碳基文明。本部小说的可贵之处在于,作者能超越人类的立场,站在第三者(上帝、历史老人)的角度来看待这部未来文明史,虽然读者能时时感受到作者的“人类意识”,感受到作者的热血和忧虑,但总的来说,作者的目光是超越人类的。

人工智能是人类最伟大的科技成果之一。如何看待人工智能,实际上是人类如何看待科技的具体体现。科技是什么?科技与我们的未来到底有着怎样的联系?我们该如何看待科技,是把它当成能够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类崛起的魔法而全力以赴地研发,还是将它视为戕害人性、破坏自然、恶事做尽的魔鬼,不顾一切地反对?抑或如本书中提到的阿米什人一般,远远地围观,小心翼翼地靠近?这些问题,在《决战奇点》中都有深入浅出的探讨和展现。

关于人工智能,已经有很多科幻小说和科幻电影写过这个主题,其中不乏《我,机器人》和《终结者》这样的经典之作。在这些作品中,人工智能大多是作为高效的杀戮机器和单纯的人类复制品出现(前者放大了人类的恶,后者放大了人类的善)。《决战奇点》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更多地将铁族视为一种新兴的与人类文明有相似之处又有颇多迥异的文明,讲述的是铁族的诞生、发展与演化,映照的却是碳族自身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同时,碳铁两族在数百年时间里密切互动、竞争、杀戮、合作、猜忌,有合作中的竞争,也有竞争中的合作;有无心的罪恶,也有刻意的屠杀,时而慷慨悲歌,时而唏嘘感叹,却正是融汇形成地球文明乃至太阳系文明的必经之路。在这方面,萧星寒是有野心的。他要撰写的不仅仅是碳铁之战,更是属于他自己的未来史。